↑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非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2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⑴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朕即国家,……为了百姓本身的利益,国君应当使他们无条件服从。只有当全部权力完全集中在唯一的国君手里时,臣民的幸福和安谧才有保障……臣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                                            

    —— (法)路易十四(1638-1715)

    材料二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第六条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材料三  1908年,清政府在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基础上,融合皇族和立宪派等多方利益要求,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附录)第一条、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第二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第三条、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第六条、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材料一、二中“民”的内涵有何不同?

    (2)《钦定宪法大纲》是两种“民”的意识影响的结果,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并简述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21世纪的500年,中西方发展从同一水平线,到差距逐步拉开,又在预期的将来重新趋近平衡,走了一段很长的弧形道路,这条道路积淀着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憧憬与希望。如果进行“五百年的中西比较”研究,按时代历史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从16世纪中叶到1840年。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西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崛起和衰落构成了该段的主体内容。

    第二段:从1840年到1949年。中西方在历史竞走中严重相撞。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抗争和探索,找寻救国的出路——冲击与探索成为该段的基本主题。

    第三段:从1949年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追逐与竞争。中华民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奋斗——挑战与奋起成为该段的中心思想。

    请选择其中一段的主题,运用相应的史实编写该研究目录,并加以简要阐释。(要求: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多角度选取史实进行中西比较阐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职官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

    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院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

    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官制改革:“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

    ——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官制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推崇的英雄人物是那些发迹的工业巨头,他们虽然在企业经营上是成功者,但是依富傲贫,蔑视人类精神文化,认为物质财富高于精神财富。于是在当时兴起了新教育运动,批斗的靶子正是僵化专制的传统教育。杜威成为运动中的首领式人物。他针对旧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应将现代工业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活动、日常生活纳入教育范围,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教育观。他还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法,应注重“活动”、“经验”,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与能力的培养。这些学说一时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教育学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这一重大变局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教育界,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美国的教育理论能使中国富强,美国就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正如1917年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赴美国考察教育时所说:“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此今昔之所以不同。”从此拉开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摘编自熊士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时代契机,并概括其哪些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墨法皆尚贤,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韩非则认为君主应用贤能的“法术之士”,“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这说明与墨家相比,法家的“尚贤”更重视

    A. 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B. 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

    C. 法、术、势三者结合   D. 反对世袭制任人唯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

    东汉 

    唐代

    太常

    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

    太常

    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程之事,以八署分而理焉

    卫尉

    掌宫门卫士,宫中檄循事`。

    卫尉

    掌邦国器械、文物之政令`

    少府

    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太府

    掌邦国财货之政令。

    太仆

    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

    太仆

    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

    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   B. 皇室与国家财政逐渐分离

    C. 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   D. 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

    A. 万物同体   B. 致极良知   C. 人悦易从   D. 随材适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商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雍正初年,将规礼归公。据乾隆年间的调查,规礼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据此可知当时

    A. 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   B. 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

    C. 行商垄断了海关管理权   D. 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导致“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

    A. 社会矛盾的变迁   B. 国家政权的更迭

    C. 西学东渐的影响   D. 近代外交观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B.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C.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D.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 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 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 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 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一思想

    A. 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   B. 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C. 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记载:元首所决定之事也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依颁布的关于其谕令权的王法,把自己的一切谕令权和权力授予给他个人。这表明罗马法

    A. 蕴含遵循契约的精神

    B. 着力维护帝国的权威

    C. 标志元首制最终确立

    D. 制约公民意识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世纪自由放任学说成为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世纪初,英国思想家霍布豪斯认为:社会条件和公共福利的改进,将使个人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自由将随之增加。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干涉措施,为自由提供基本的社会条件。这一变化

    A. 说明国家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B. 导致英国最终放弃原有经济政策

    C. 基于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形势变化   D. 是为了应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巨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内外政策,依据史实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国家干预,扩大对企业的投资   B. 国家垄断,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C. 增强国力,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D. “美国优先”,导致二战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后欧洲国家主要选择了两条复兴的道路:在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府承诺明确的计划和无可置疑的党的坚定领导下的方向感;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依靠自由市场和政府控制的结合来转化遭到战争毁灭的社会。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工业化道路选择依据具体国情

    B. 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政策之争

    C. 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的正式分裂

    D. 强化政府在经济复兴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