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单选题 24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A. 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   B. 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 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

    A. 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

    B.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

    C. 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

    D. 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私人银行不得兼营商业,不得罔积货物及代客买卖等。该办法还规定一般银行须将其存款总额的2%作为准备金,转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的财力更加充实。这一做法

    A. 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

    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是为了准备全面抗战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固夜寝起早,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尔不倦,民不惮劳苦”,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封建小农经营效率高,可与资本主义农业比肩

    B. 小农经济的困顿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

    C. 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D. 小农经济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有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前往福建沿海参加海上贸易。十七世纪初年,在海上贸易中有手工业者的参加并提供商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C.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D. 长途贩运贸易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人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略有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扰车)、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种植面积已遍及南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 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B. 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 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D. 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万历六年胡肴指出:“四民固最次商,此在古民鲜而用简则然,世日降民日众而用繁,必有无相通,民用有所资,匪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使商旅而愿藏于市,此恤商之道可见耶!”由此可知,胡肴主张

    A. 稳固四民秩序

    B. 实行海禁政策

    C. 重视商人作用

    D. 限制人口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八届九中全会后,党的各级领导响应毛泽东“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的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毛泽东带三个调查组到了浙江、湖南和广东的农村;刘少奇到了湖南长沙和宁乡;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地区;朱德到了四川、河南和陕西。这一做法

    A. 旨在为制定“二五”计划做准备

    B. 有力地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落实

    C. 较为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对表中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文革”时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

    B. 50年代末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了挫折

    C. 60年代初“左”倾错误结束推动了经济发展

    D. 80年代初城市全面改革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公私合营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行业

    1895

    1899

    发展速度(1895—19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 轻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B. 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三大改造的实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 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 铁器的冶炼情况

    C. 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 神农氏创造耒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901年荣宗敬与弟荣德生等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两者都

    A. 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

    B. 是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C. 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 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并,被誉为“花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 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代白居易在《朱陈村》诗中写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列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 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自然恬适

    C. 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 小农经济不受封建政府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 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 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 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加迷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

    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是战国时期《考工记》的有关记载,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类别

    原文

    铜%

    锡%

    钟鼎之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6/7

    1/7

    85.71

    14.29

    斧斤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5/6

    1/6

    83.33

    16.67

    戈戢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4/5

    1/5

    80.00

    20.00

    A. 铁器铸造技术达到相当高水平

    B. 青铜器合金技术得到较好总结

    C. 青铜器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水平

    D. 铁器成为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 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B. 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

    C.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面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由表可以推知北宋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 农业经济的衰退

    B. 财政收入超过了前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材料说明

    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销往海外

    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A. 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 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上海乡土志》记载本邑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这反映了

    A.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

    B. 农村奢侈之风开始盛行

    C.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

    D. 农村劳动力出现新流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可能的合理原因是

    A.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中国棉纺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D. 中国卷入西方市场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必然会失败

    B. 是在清政府的财力支持下产生的

    C. 在设厂经营上遭封建官府的压迫

    D. 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先天软弱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以下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府的主要对策是

    A. 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实行法币改革

    C. 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

    D. 维持银本位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59年,《人民日报》某文章说,北京居民的生活“已经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而是几十件,几百件亊。甚至一些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像呢绒、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现在也成了他们家庭里不很稀罕的家当了”。这说明

    A.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居民生活质量大有提升

    B. 要抵制“大跃进”时期北京出现的浮夸

    C.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髙

    D. 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开始向小康迈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作者在回忆拍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照片及作者的回忆表明

    A. 人民公社化推动了农业大发展

    B. 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 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盛行的事实

    D. 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使用国货”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城邑中已有“市”。西周的市场多设在王宫的后面,并由“市司”管理。战国时,商品交换在市内进行,“过午则散”。汉代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市”与居民区——“里”是分开的,市场的启闭时间亦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市在大城市和各州、县都有设置,“大小市场皆有专官管理”,对擅自翻越坊市间的篱笆、围墙者处重刑。北宋初年,市场不再以墙垣围圈,也不再有定时启闭的门禁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的长距离流通推动跨区域市场的形成,商业城镇逐渐增加。

    ——根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原来的国内市场被迫与世界市场接轨。在近代海运和陆运工具变革的推动下,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交易成为各贸易口岸城市商品市场的主要内容。沿海、铁路沿线等城市商品流通的主线,已经不限于以调剂本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而是洋货、机制品、土货等程度不同地形成了土货和洋货并存,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重,以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为主的多元的商品流通结构。这就打破了自然经济的藩篱,逐渐建立与世界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殖民性质的市场格局。

    ——根据李颖《中国近代市场变迁及市场经济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市”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的市场与古代的“市”有何不同?并简析近代市场发展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材料二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性质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

    (2)读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