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3 题,null 2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A. 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 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 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 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

    B. 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C. 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

    D. 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的是

    ①农田水利法②市易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均输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3 题
  1. 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均田制规定:“诸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其变化反映了

    A. 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

    B.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C. 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

    D. 基层行政组织的调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的揭幕仪式的致辞中说道:“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

    A. 伊凡四世

    B. 彼得一世

    C. 亚历山大一世

    D. 亚历山大二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农耕经济的繁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A. 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 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 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 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贾文言在比较商鞅与梭伦的“耕战思想”时说:“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故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上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

    A. 商鞅维护皇权专制,以农为本;梭伦注重发扬民主,重视工商

    B. 商鞅立足承认现实,渐进变革;梭伦强调打破现实,重在继承

    C. 商鞅使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梭伦使所有平民获得公民权利

    D. 商鞅用“强权”重构政治秩序;梭伦以“中庸”平衡阶级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

    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

    ④暴力斗争不断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A. 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C. 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 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

    A. 迁都洛阳

    B. 移风易俗

    C. 奖励耕战

    D. 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的拓跋部发源于我国的哪一个地区

    A. 西域地区

    B. 滇川一带

    C. 北方大漠

    D. 东北大兴安岭北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