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10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5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嘉乱后,五胡民族纵横中原地区,秦汉国家的乡亭里制度随着华夏帝国的崩溃遭到极大冲击,代之而起的是坞堡壁垒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北部中国,坞壁乃至隋唐村落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由此决定坞壁是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日学者相继对坞壁展开研究。学界研究坞壁的思路及成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就坞壁本身的起源、类型、分布及兴衰进行考察;二是将坞壁作为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重要环节进行探讨,尤其关注从坞壁到村落的社会变迁。坞壁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学者集矢之处,然而学界关于坞壁的经济功能则着墨较少。坞壁作为“小城”的经济模式,它与南方处于常态的庄园制经济存在显著差别。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其产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伴随着地方豪族与国家权力的力量消长。

    两汉之际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地方豪强在国家动乱之际为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立豪强坞壁,坞壁经济随之产生。王莽天凤年间,北方大饥,兵乱盗贼甚嚣尘上,社会逐渐呈现出混乱动荡的景象,在长安周围以及河北等广大区域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坞壁。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刘秀遂下令摧毁坞壁,采取“遣其渠帅,皆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业;坏其营垒,无使复聚”的政策,使得坞壁仅残存于边境,坞壁组织一度受到压制。东汉末年,地方主义渐成气候,中原板荡之局更是成为坞壁迅猛发展的土壤。魏晋以降,北部中国进入持续的混战期,没有能力迁徙他地或远距离逃散的下层民众,为规避兵燹和逃脱赋役,纷纷依附于豪强地主,委身坞壁以求自保。坞壁在豪强大族领导下,聚族而居,吸收流民,以宗法血缘为纽带者,如缑氏县的刘聚、北地郡的赵氏坞、陇西的侯坞等;以地缘乡里为纽带者,如济北郡的乌下聚、泰山郡的菟裘聚、洛阳的一泉坞等。深入考察其内部特征,大多数坞壁同时具有宗法血缘和地域乡里的特征,这构成了中古时期北方豪族经济的典型特征。

    西晋永嘉丧乱,北方地区的民众更是依靠坞壁以抗击外族的侵扰和掳掠。在持续的战争中,坞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此经济基础上衍生出呼啸乡里的地方势力。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既有新建的,也有汉晋时期已经存在的。这些坞壁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有强有弱,少数坞壁力量尤为强大。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央权力得以伸张,地方主义色彩浓厚的坞壁有所减少,但并未灭绝,坞壁仍然拥有较强势力。隋唐帝国一统南北,中央集权空前强大,寄生于地方主义的坞壁经济才宣告衰落。

    (摘编自《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坞壁是中古杜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

    B. 坞壁是以宗乡关系为纽带而组建起来的,都同时具有血缘和地缘的双重特征。

    C. 坞壁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它与南方庄园制经济没有差别。

    D. 光武帝刘秀下令摧毁坞壁,坞壁组织一度受到压制,直到东汉末年才得以恢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先总写学界对坞壁的研究现状,然后详写其发展过程,最后略写它的衰落。

    B. 与学界研究坞壁的思路及成果的传统不同,本文则重在介绍坞壁的经济功能。

    C. 文章以时间为序来写坞壁从秦汉时期举起,到魏晋时期兴盛,直至隋唐衰落的过程。

    D. 本文运用引用、举例等方法介绍坞壁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写出了它的突出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嘉乱后出现了强大的地方势力,他们抗击外族侵掳,使得坞壁经济长足发展。

    B. 北魏统一北方后,中央权力得以伸张,但坞壁并未灭绝,坞壁仍然拥有较强势力。

    C. 坞壁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坞壁的经济生产免于兵灾的破坏,这一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D. 隋唐帝国统一天下,中央集权空前强大,寄生于地方主义的坞壁经济才宣告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驴打滚儿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

    “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驴打滚儿》是其中一篇,写宋妈的悲剧命运。她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佣人,丈夫则偷偷把女儿卖了,儿子因没照看好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她还在一直给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雪夜念诗一情节,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明宋妈与这个家庭关系融洽,同时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

    B. 宋妈在离开前的晚上,跟英子的妈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表现出宋妈对英子和弟妹的不放心,体现了她矛盾的心理。

    C. 宋妈说回家和丈夫算账,英子的爸妈都笑了,他们笑的原因是他们了解宋妈,宋妈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宋妈这样说表明她接受了他们的安排。

    D.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手法,回忆了关于宋妈的生活点滴,表现了英子对宋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宋妈的形象特点。

    3.请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丰富意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0 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决战脱贫攻坚,没有终南捷径,中国已经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里趟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

    ②真正的精英从来都不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恃才傲物,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学有所成的保障,但并非唯一的路径,学习者如果缺少良好的心态与科学的方法,最终只能是心劳日拙,难有收获。

    ④在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歌唱家周小燕以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气贯长虹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观众,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⑤这里景色宜人,潺潺的溪涧,光洁的跳石,艳丽的野樱桃,已让你眼花缭乱;那拔地柱天的峰林,姿态万千,更使你应接不暇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武汉除了发掘本地优秀人才,还应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做到楚才晋用,让更多人才心仪武汉、留在武汉、建设武汉。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有一天,班主任李老师来到王小明同学家家访,一开门,王小明的爸爸老王说道:“李老师,亲临贵府,有失远迎,今天因您蓬荜生辉,请进,请进!”

    B. 小王,大家都知道你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在文坛上是很有名气的。你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对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C. 小王同学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很多人在庆祝会上向他表示祝贺。小王说:“感谢大家的勉励!太多的夸奖会使我陶醉,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D. 小王在病房里没有遇见所要探望的余爷爷,就留了一张便条:余爷爷,惊悉贵体有恙,家父让我登门看望,遗憾未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你早日康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①⑤⑧/②/③⑥/④⑦

    B. 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C. 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D. 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将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决心。化为一个个坚实的脚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和主要推动力。

    B. 脑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由神经传导通路堵塞及植物神经活动紊乱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暂时无法通过自身调节去缓解疲劳感,可能需要借助外部信号对大脑进行再激活

    C.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在瑞士高山小镇达沃斯举行。在为期4天的会议日程中,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各界领袖参与了讨论。

    D. 各单位要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锲而不舍地提高安全生产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新的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 ②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申之以孝悌之义   (敬爱兄长)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察)蒙故业,因遗策(凭借)

    C.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D.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船桨)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内立法度  

    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⑨不耻相师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 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   B. ①②⑦/③④⑩/⑤⑥⑧/⑨

    C. 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   D. 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D.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六艺经传指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 敲扑,古代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戟,以矛和戈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D.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时代叫庠,周代叫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 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的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C. 《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D.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对方终于作出了让步,最终价格定在9000元 ,比原来的2万多元少了一倍还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 “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 “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 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 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 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 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 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 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 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2.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苟子《劝学》中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形象的比喻作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的境界 .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表现潦倒困苦借酒消愁,深刻表达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5 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一日,甄士隐梦中出现了一僧一道,说到西方灵河神瑛侍者和绛珠草之事。道人说道随身携带一蠢物,甄士隐好奇相问,二人说甄士隐有一面之缘,拿出一块鲜明美玉,上面刻着“木石前盟”四字。

    C.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 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分别写的是哪两个人物?

    A. 探春 迎春   B. 探春 薛宝钗   C. 史湘云 迎春   D. 史湘云 薛宝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林黛玉吟什么花的诗?

    A. 桂花   B. 荷花   C. 菊花   D. 梅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两个女子的命运。

    ①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A. 林黛玉  王熙凤

    B. 香菱    王熙凤

    C. 迎春   林黛玉

    D. 元春    尤三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哪首诗中的句子?

    A. 《桃花行》   B. 《芙蓉诔》   C. 《菊花诗》   D. 《葬花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武大靖创造了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带来了本届冬奥会的首枚也是唯一的一枚金牌。

    武大靖的荣耀启发我们:面对以往,要牢记目标,坚持付出,积淀实力;面对当下,要信守规则,担当责任,发挥实力;面对未来,要坚信自我,不断突破,提高实力。

    以上材料能够引发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