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 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 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 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 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 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罗马某一时期的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 根本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注重形式和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

    C. 深刻折射帝国扩张中的困境

    D.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是君权的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B. 关防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C.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不一。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

    A. 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

    B. 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

    C. 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

    D. 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B. 实行分封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 罗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 法律在古罗马所起的作用不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历史上有一朝代被称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国家’、‘封建’国家”、“血亲小集团为基础的‘城邦’国家”。这一朝代应该是

    A. 周朝

    B. 秦朝

    C. 汉朝

    D. 元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的主要职能是

    A. 监察百官

    B. 统帅三军

    C. 负责治安

    D. 审理案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由此可见,“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封国问题的原因是

    A. 王国从此受汉郡管辖

    B. 西汉从此不再有王国

    C. 王国嫡长子没有领地

    D. 列侯数多则王国力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唐代中央政府中,负责封驳审议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子侄有任科道官者,皆对品改调。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以卑避尊,改调其他衙门。其目的是

    A. 避免官员徇私舞弊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裁减政府冗余官员

    D. 瓦解传统宗法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它引发了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金融家与产业家开始进入贵族行列。”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也变成“符合国家而不是国王个人的利益”。“它”是指

    A. 光荣革命

    B. 1832年议会改革

    C. 内阁制的建立

    D. 两党制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这段话

    A. 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B. 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C. 抨击了英国的侵略政策

    D. 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当代学者在论述某一事件时称,它并非是一次在西方影响下把中国弹射入“近代世界”的尝试,而是对西方到来以前中国内部情势作出的回应,是“一支按照中国主旋律演奏出来的带有西方情调的变奏曲”。该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近代西方某国同清政府的谈判集中在四个主要问题上: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以及赔偿。该谈判所签署的条约最可能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欧洲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

    A.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

    C.清政府决定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南京条约》侵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太平天国领袖创立拜上帝教,立常以“天父、天兄下凡,附体上身”来发布命令。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体现中外宗教冲突

    B. 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C. 缺乏科学思想武器

    D. 没有统一组织领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提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 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 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 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

    C. 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 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B. 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C. 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D. 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美国1787年宪法很好的使政府通过自身的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同时,又很好的控制了自己。下面最能体现美国政府“控制自己”的措施是:

    A. 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B. 联邦制下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C. 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D. 五个黑人可折合三人计算人口总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表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弥封(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誉录(专人抄写试卷)。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与魏晋时期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到清代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明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30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虽然以《唐律》为蓝本,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在形式上,结构更为合理,文字更为简明;在内容上,经济、军事、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更为充实;在定罪判刑上,体现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盜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其律文结构和量刑原则对《大清律》有较大影响。

    《大明律》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了经济立法,在体例上表现了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并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同时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大明律》是朱元璋一生中“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的经验总结,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1)根据材料,概括《大明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律》制定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