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语句是:                      

    (3)“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落花飘零却昂扬向上的精神,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在意境上更胜一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但它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作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平面布局虽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的证实,这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方式的四合院,在汉代已经形成。之后,作为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全国性质的首都定于今北京,称为大都。大都城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城内用横平竖直的大街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以八亩为一份住宅的宅基地供居民建造院落,也就是著名的“八亩方宅”。根据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元代后英房和玉桃园等地的居住遗址判断,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所不同的是,元代住宅为轴线前端开门,且其前后两进房屋中间有廊子相通,使得前后两座房屋形成“工”字形,称“工字廊”。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明清时期,工字廊逐渐消失,大门开始从轴线前端偏居院落一角,直至清代中后期四合院基本定型。自清代末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大量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也随之进入了北京四合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西洋式大门。这些西洋味基本上没有破坏四合院的格局,也没有打破四合院的尺度和色调,反而为四合院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它是在北京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发展成熟的,因此其院落布局和建筑单体都表现出了宜居性,也处处体现出北京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平面格局上看,北京四合院具有“坎宅巽门”特征,也就是坐北朝南的院子,按照后天八卦方位,正房位于正北方坎位,而大门开在东南角巽位。坎宅保证了住房朝南采光,巽门能防止从大门望见院内情况,保证了宅院私密性,而其庭院的空间接近正方形,则更利于北京天气条件下的采光和家庭成员的活动。作为礼仪之邦,为了更加强调礼制上的内外有别和主客有别,较为讲究的四合院往往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二门一般做成饰满木雕的垂花门形式,十分美观,增强了四合院的艺术气息。

    四合院的单体建筑尺度是一种较为亲切的建筑风格,其厚重的屋面和墙体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也表现出其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北京四合院色调上表现出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和内向空间油漆彩画、装饰装修的多彩纷呈。一方面,这种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较为低矮的建筑尺度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整个城内重要建筑如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和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内部空间的多彩带给居住院内的人们比较欢快的氛围。同时,四合院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倾注到了它的一草一木,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对本地自然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注意到了植物对建筑的影响。那就是,作为院外的行道树会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不妨碍交通。而庭院内则都是落叶小灌木或者乔木以及花卉,它们的根系都很小,不伤害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所有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即使是花木,也会被赋予无尽的情感。这些四合院的花木都是中国数千年发展史中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品种,如常见品种槐树象征了崇高的威望、良好的品德,海棠、石榴象征了家族兴旺、日子红火,丁香和牡丹象征了夫妻好合、富贵荣华,如此等等。正如《论语》云:“和而不同。”四合院在“和”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院落布局的不同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的差异以及砖雕、木雕、石雕等众多建筑装饰细节上的变化。通过这些“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读懂宅院主人的社会地位、思想情怀、文化修养和喜怒哀乐。可以说,当我们真正走近和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时候,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品读一种建筑,更是在了解中华历史,释读传统哲学和文化。  

    (摘编自李卫伟《留住乡愁——释渎(北京四合院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最早的四合式院落实例,一般认为是在陕西凤雏村发现的大概三千年前的一处建筑遗址,它的外形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还不算真正的四合院。

    B.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布局的院落住宅建筑,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在汉代已经形成,到元代时,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

    C.作为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依赖当地独特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而发展,例如其“坎宅巽门”特性,既保证了住宅采光,又便于家庭成员的活动。

    D.四合院的单体建筑风格较为亲切,屋面和墙体厚重使其冬暖夏凉,表现出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烘托出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内部空间的多彩色调,给居住院内的人们营造了欢快的氛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代大都城将居民住宅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布局中,城内大街横平竖直,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提供给居民建造院落,每份宅基地占地八亩。

    B.清朝末期开始,由于西方文化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给清代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四合院格局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C.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与现代的四合院相比,只有“工字廊”是元代四合院住宅建设的一个特征,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

    D.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开在东南角的大门,可以避免从外面望进去看见院内情况,而讲究的四合院还会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以显示内外有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合院是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形成于汉代,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到元代,大都城内的住宅建筑格局成为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发端。

    B.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体现出我国“天人合一”的理念,院内花木都凝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如石榴象征着家族日子红红火火,牡丹象征着富贵荣华等。

    C.北京四合院受皇城文化内涵的影响,四面方正围合表示规矩守礼而自我封闭,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低矮的建筑尺度表示一种谦逊卑微的臣服的态度。

    D.四合院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其大结构相同的前提下,院落布局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也有差异,在建筑装饰细节上也变化多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B.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C.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E.“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恨。

    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

    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华 盛  顿

    谢尊修  罗永年

    政府组织起来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家财政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战争结束时,政府已有国内债务4200万元,外债1200多万元。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最高立法机构,无法对进口货物征收关税,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因此联邦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华盛顿命令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解决方案。

    汉密尔顿根据自己丰富的财政金融知识和精明缜密的思考,提出了清偿债务、征收国税和建立国家银行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些措施得到了华盛顿的支持,但国会讨论时却引起激烈的争论。赞同者认为这是扭转国家财政状况的灵丹妙药;反对者说,通过偿还国债,至少有4千万元的本息落入资本家手中,从而损害其他地区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然而华盛顿作了认真的权衡分析,最后认可了汉密尔顿的方案。

    国会通过了偿还国债议案,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汉密尔顿措施是:征收消费税。方案一出,国会中争论得翻江倒海。总统意识到征税方案之争,已不仅仅是北方人与南方人之争,实在是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斗争的继续。在这种情况下,北南双方寻找到一个结合点:首都选址问题。有人主张设在北方的费城,有人主张设在南方的乔治顿。作为“交换条件”,把北方的费城作为临时首都,永久首都设在波托马克河岸10平方英里的一个区域,南北兼顾,各得其所,这就缓和了征税方案引起的激动情绪。如此这般一番折衷,征税和首都定址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另一个长时间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建立国家银行。之所以有人反对建立国家银行,是银行要发行纸币。据说纸币可能有一些优点,但是它破坏了价值的衡量尺度,使一切私人财产都成为彩票。华盛顿的明智之处,就是他有一套独特的处事方式。他不自以为是,不滥用权力,而是不耻下问。他冷静地听取各方意见,尤其重视反对派的观点。最终华盛顿赞同了汉密尔顿的观点,签字同意建立国家银行。

    转眼到了美国的独立纪念节——7月4日。这天国家银行的股票公开发行,几小时内被抢购一空。一些投机分子转手倒卖从中渔利,25元一张的股票,一个月之后被炒到325元。有人攻击这种抢购股票的狂热,华盛顿却带着赞赏的口气说:“这一件事充分证明我国同胞的富裕和对政府措施的信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国家银行建立后,国内纸币开始发行流通,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活跃了经济生活,银行贷款支持了企业的资本积累。

    与处理令人头痛的内政问题相比,华盛顿处理外交问题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上任以后,外交方面首先面临与欧洲两强英国和法国的关系问题。英、法两国是死对头,美国倒向哪一边呢?他以冷静的头脑,不为狂热的偏见所左右,坚持独立自主,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的争端。这是一个极有创见的外交思想。

    但是,在如此良好的国际环境中,美国国内却出现了激烈的党派之争。美国建国之初,围绕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在全国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诸如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联邦的性质和宪法的解释等等,都有过针锋相对的纷争。华盛顿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纷争竟引发了美国的政党政治。

    美国的政党和政党政治,最初是国会内部,围绕经济政策形成了派系斗争。对立双方的核心人物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两人。

    华盛顿在1789年组阁时,物色这两位杰出人物作他的左右二膀,形成一架“三套马车”的领导班子,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班子。汉密尔顿主内理财,杰斐逊持外,华盛顿统筹全局。此举果然逐步克服了财政困难,政治局面相对安定,经济形势出现生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有利,使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走上了一条发达兴旺的坦途。

    随着历史的发展,两人所代表的不同观念、不同主张和不同利益,在许多政策问题上分歧不断扩大,矛盾日益加剧。他们的矛盾由国会和内阁会议之争,发展到报纸上互相公开攻击。华盛顿一向反对政治上拉帮结派。他是“三驾马车”的首脑,他不偏不倚,居高临下,同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保持着等距离的均衡关系。

    华盛顿苦口婆心,晓以情理,用双方目标之“同”来弥合他们手段上之“异”。在政务上则取两方之长,避各方之短。这样做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巨大分歧,却能使他们“关在内阁里面”争吵。正像杰斐逊后来自己所说:“我和汉密尔顿就像两只好斗的公鸡,天天在内阁里打架。”尽管调和、折中、妥协手段两边都不讨好,双方还是把总统看成是公允的裁判。

    他这人一直廉洁奉公,在经济财务上公私分明。作为总统,他的年薪25000美元,当这项收入不够开销的时候,他还卖掉了一部分农场土地。因为公务在身,无暇经营照料家产,农场连年亏损。他常说当总统是在为祖国牺牲个人的利益,此言并非故意作态。面对某些报纸的恶意诽谤,华盛顿只有一再辩白自己“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在任期届满前一年,他就着手准备一份告别文告,对任期内的一切作个总结交代,9月份交给费城的《美国每日新闻报》发表了,接着就有一百多家报纸转发了这篇重要的告别演说。

    这篇演说辞成了美国历史上又一重要文献,有人评价它是华盛顿为国家留下的一笔“有形财富”,而对他的引退精神则评价为一个“无形财富”。 节选自《布老虎丛书•华盛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美国建国之初,内债和外债高企,国家财政崩溃,联邦政府无力偿还,华盛顿命令财政部长汉米尔顿提出解决方案。

    B.国会中的反对派认为汉密尔顿的偿还国债方案,将导致至少有4千万元的本息落入资本家手中,损害其他地区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华盛顿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认可汉密尔顿的方案。

    C.征收消费税,牵涉到北方人与南方人、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的矛盾,华盛顿通过选择在北方设立临时首都,在南方设立永久首都,解决了征税和首都选址两个问题。

    D.美国建立国家银行,经过长时间争论,华盛顿冷静地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华盛顿赞同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活跃了经济生活。

    E.美国建国之初,围绕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全国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华盛顿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纷争竟引发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政党政治,影响至今。

    2.本文多次引用华盛顿自己和其他人物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各举一例说明。

    3.华盛顿是如何处理各派分歧与矛盾的?

    4.分条说明,文章介绍华盛顿哪几个方面的事迹及其所表现出的性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夏某涉嫌诈骗一案终于       ,夏某共涉嫌诈骗金额达1800余万元。

    ②美国和西方已      ,准备在叙利亚实施“假虞伐虢”之计,即试图假借讨伐ISIS,达到消灭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目的。

    ③柯震东在吸毒      之后依靠经纪人柴智屏的帮助迅速进行了危机公关,但明显挡不住众多代言厂商要与柯震东解除代言。

    A.图穷匕见  东窗事发  水落石出

    B.水落石出  图穷匕见  东窗事发

    C.水落石出  东窗事发  图穷匕见

    D.东窗事发  图穷匕见  水落石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B.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C.世故的老欧洲,天真的新美洲,一个拖着悠久高贵的历史和文艺腔,一个带着新鲜刺激的金钱和荷尔蒙,前者率真勇敢但粗糙,后者精致繁复却虚伪。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B.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称可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家严”、“小子”、“小女”、等;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令尊”、“麾下”、“夫子”等;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如“贱妾”、“竖子”等。

    C.《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传”是一种文体格式,用以记述人物事迹;而《春秋左氏传》中的“传”是一种古籍注释体例,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

    D.“察茂才”、“举孝廉”是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任以官职,而“征”“辟”不同,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箠楚受辱:表被动。

    ③觉今是而昨:不是。

    B.①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寺院主管僧人。

    ②屈平王听之不聪也:痛恨。

    请,召有司案图:坚决。

    C.①食已口,返为其患:畅快、舒适。

    ②未尝不叹息痛于桓、灵也:憎恨。

    ③为操后:担忧。

    D.①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之:赞扬。

    ②蒙冲斗舰以千:数量。

    ③其,济水东流: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赞传

    刘赞,魏州人也。父玭为县令,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赞益力学,举进士,为罗绍威判官;去为租庸使赵岩巡官,又为孔谦盐铁判官。明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守官以法,权豪不可干以私。

    是时,秦王从荣握兵而骄,多过失,言事者请置师傅以辅道之。大臣畏王,不敢决其事,因请王得自择,秦王即请赞,乃拜赞秘书监,为秦王傅。赞泣曰:“祸将至矣!”秦王所请王府元帅官属十余人,类多浮薄倾险之徒,日献谀谄以骄王,独赞从容讽谏,率以正道。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已而秦王果败死,唐大臣议王属官当者,冯道曰:“元帅判官刘赞与秦王非素好,而在职不逾月,詹事王居敏及刘赞皆以正直为王所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病告家居久,皆宜不与其谋。而谘议参军高辇与王最厚,辇法当死,其余可次第原减。”朱弘昭曰:“诸公不知其意尔,使秦王得入光政门,当待赞等如何?吾徒复有家族邪!且法有首从,今秦王夫妇男女皆死,而赞等止其一身幸矣!”道等难之。而冯赟亦争不可,赞等乃免死。于是高辇死,而刘赞等十七人皆长流。

    初,赞闻秦王败,即白衣驾驴以,人有告赞夺官而已,赞曰:“岂有天子冢嗣见杀,而宾僚夺官者乎?不死幸矣!”已而赞长流岚州。清泰二年,诏归田里,行至石会关,病卒。

    (摘自《新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B.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C.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D.秦王尝命宾客作文于坐中//赞自以师傅耻//与群小比伍//虽操笔勉强//有不悦之色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勤学问以禄               干:追求

    B.唐大臣议王属官当者           坐:治罪受罚

    C.于是高辇死                论:讨论

    D.即白衣驾驴以               俟:等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道认为,刘赞和秦王向来不和,在职不过一月,詹事王居敏和刘赞都因为正直而被秦王厌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告病在家很久了,(这些人)都应当没有参与秦王所谋划的事。

    B.当时朝廷中虽然有秦王君臣这样祸害国家的人,但也有很多直言敢谏的大臣,冯道、朱弘昭、冯赟都站出来为刘赞说话,希望能免他一死。

    C.吃饭的时候刘赞的父亲刘玭自己吃肉,却让刘赞在一边吃蔬菜,是想以此激发刘赞的勤学上进之心,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相应的俸禄,后来刘赞果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做官以后奉公守法。

    D.刘赞听说秦王失败后,就穿上白衣服骑着驴等待判刑,有人告诉他只是夺官罢了,刘赞并不认可这种看法。不久,他就被流放到岚州做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赞始就学,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则玭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

    (2)秦王恶之,后戒左右赞来不得通,赞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则杜门不交人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阙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的呢?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弄潮儿形象呢?“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这首词的名句,常在作文中引用,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的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          ,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          。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晚自习时间,教室里,有的写作业,有的看书,有的低声讨论问题。靠窗坐着的李明同学却托着腮帮子专注地看着远处黛黑的天空,嘴里还喃喃有声;班主任见状走了过去,提醒李明赶快写作业,李明却说:不想写作业,只想放空一下,看看天。班主任纠正他“看着天空是成不了材的,还是看着桌面吧。”老师的话语引发一阵嬉笑,但也引起一些同学的思考: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个人人增强“生存能力”的时代,我们要不要仰视天空、追逐云彩,要不要来点幻想和天真。

    对于一些同学的思考,你怎么看?请你表明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时务必结合材料的含意,选择角度或立场,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