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选择题 40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0 题
  1. 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实行以县为单位,改善并健全民众之自卫组织,施以训练,加强其能力。”该纲领的颁布有助于

    A. 发动群众实施全民族抗战   B. 限制中共敌后抗战力量

    C. 扭转相持阶段的抗战形势   D. 防止乡镇政权结构变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西藏行省

    C. 宣慰司   D. 宣政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______,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空格处应是

    A.丞相

    B.枢密院

    C.司隶校尉

    D.太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卢沟桥抗战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诉观点的是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备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 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 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 西汉郡国制   B. 北宋的通判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的军机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

    A.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秦朝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总税务司通令”是自1861年开始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下发各海关税务司的普发性公文,以英文行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将通令改为中文行文,1942年这一诉求得以实现。这一转变是

    A. 欧美国家团结中国抵抗日本的需要   B. 中国近代反帝运动发展的成果

    C. 中国近代海关国际性减弱的象征   D. 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的标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 男尊女卑思想   B. 家族宗法观念   C. 个人主义心理   D. 专制王权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以下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皇权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传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 宗法制的消亡

    C. 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其中的“乱世”指的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书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C.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A. 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   B. 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

    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l.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

    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

    机构

    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

    重压下

    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

    A. 唐朝尚书省   B. 元朝中书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A. 利用法律强化专制   B. 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 推行法治代替人治   D. 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的职权范围明确

    B.体现阁臣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学者将唐、宋、明、清皇帝召开御前会议的礼仪做了一个概括,下列各项表述中对应准确的是

    A. 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三跪九叩、伏地跪拜   B. 坐而论道、三跪九叩、颔首直立、伏地跪拜

    C. 颔首直立、坐而论道、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D. 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废除丞相后,明中后期数次出现“人主怠荒,深居内宫”,而由太监代之“朱批”,进而形成宦官专权局面。这说明

    A. 皇权呈现衰落趋势   B. 专制皇权存在弊端   C. 丞相制度名亡实存   D. 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403年,中央政府“遣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这一“定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 监察官员   B. 维持治安   C. 发现人才   D. 抑制藩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军机处也没有正规的印信,只能以“军机处奉上谕”名义转达皇帝的旨意。这一现象反映了军机处

    A. 只是最高的执行机构   B. 成为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C. 服务于专制皇权   D. 没有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关于“三国干涉还辽”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

    ②三国的目的是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

    ③体现了三国的仗义执言

    ④体现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四月和议成……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京条约》的签订   B. 鸦片战争的爆发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 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 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 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 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纪念碑、纪念实物等都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图纪念碑、纪念舰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西方文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反对封建统治   D. 反对外来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査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

    A. 抗战前夕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C. 八国联军的罪行   D. 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的长城抗战。该军队是

    A. 国民革命军   B. 八路军   C. 中国工农红军   D. 中国人民解放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园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国演义》中有一处描写:

    (曹)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铀。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水浒传》中有一处描写:

    ……参政(参知政事)文彦博出班奏曰:“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材料二贾政站着,请代儒(贾代儒——私塾老师)坐了,然后坐下。贾政道:“我今日自己送他(指儿子贾宝玉)来,因要求托一番。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还求太爷认真的管教管教他,才不至有名无实的白耽误了他的一世。”(《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宝玉接着说道:“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这那里是阐发圣贤的道理。”(《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材料三王子腾升了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红楼梦》第二回)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两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红楼梦》第四回)

    “都检点”是五代时禁军的最高统帅,宋朝初年便被废除了;节度使是唐宋时的官制;元代已经废除……

    ——甘子清《红楼梦的朝代背景和官制》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官职及其设置的朝代,指出设置这些官职的意义。

    (2)材料二中的“举业”指什么?根据贾宝玉的话,说明当时“举业”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及你的仏识,应该怎样看待古典小说中的历史知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口述历史,就是对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记录的口述材料。以下摘编自张学良先生对西安事变的口述:

    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我没混过与我自己地位、利益

    有关的东西,我没有!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我是管蒋先生要钱,还是管他要过地盘?我没有!

    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红军)了!

    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你这样子叫人家不战就把我们中国一点点吞去,你不等于比投降

    还不如?

    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旁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就是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那蒋先生也真是说到做到,当时我没跟他讲,现在我可以说,他后来也真是做到了,他没说假话:我不剿共,跟共产党合作。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安事变的起因以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2)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张学良先生。

    (3)谈谈你对“口述历史”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炎武,明末江苏昆山人,家道中落。社会危机使其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明亡,他在苏州从军抗清,兵败,避居常熟。顺治十四年(1657)弃家北游,考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著有《日知录》、《肇域志》、《军制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山西曲沃病逝。

    顾炎武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至《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摘编自许苏民《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主要人生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顾炎武思想的时代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