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面是位于石家庄的大兴纱厂实存外币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表。表格信息折射出

    A.全球美元大幅贬值       B.法币可直接兑换黄金

    C.民族工业优势明显       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指出,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反之,与国民结合以速国民革命之进行者无不胜……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行       B.北伐军胜利进军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袁世凯复辟帝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建国后,陈云曾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为此,人民政府

    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约公元前420—418年在雅典上演的《伊翁的故事》中,剧中男主角把雅典比之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城市,用一种小心谨慎的言语解释他宁愿在达尔斐神庄过一种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也不愿做一个自由人和一位公子而生活在像雅典这样的地方。该剧作者意图

    A.揭露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B.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C.赞美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D.讽刺雅典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长。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法国选民将近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这一言论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      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

    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

    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请选择其中两个地区,概括其人口迁移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   “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面对和研究同样的问题与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执政党的政策提出建议或批评。英国两党制下,“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反对执政党的政策时必须提出可替代性的方案。因为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

    ——摘编自周淑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党制度》

    (1)根据材料,概述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子内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 -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二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它希望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在亚洲发挥稳定作用,而中国内战一旦爆发会摧毁美国这一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美国并不认为蒋介石政府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不得不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让“苏联政府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干涉行动”。  随着内战的扩大,同时到来的还有中共及其影响下的人民群众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和美援。美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蒋介石所奉行的武力政策极大地威胁了美国利益。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开启了全面内战。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这一禁运令。同时,美国通知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要求它们采取同步的行动。在禁运令颁布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军火匮乏状况。此时,正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大量获得苏联武器和日本遗留兵工厂的时候,此消彼长之下,国共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7年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指出,如果“收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就将随之增强”。在国际冷战加剧背景下,经历了十个月的禁运之后,美国最终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摘编自胡美、任东来《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军火禁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国民政府解除军火禁运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