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 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 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 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他们(罗马人的祖先)赞扬一个值得称许的人时,他们的赞辞总不出乎好农人、好庄稼汉等等,受到这种赞扬的人也被认为受到了最高的推奖。……最勇敢的人和最坚强的战士也都来自农民,他们的称号受到最高的尊重,他们的生活最稳定,最少惹人妒忌,而从事这种行业的人,也最少受人嫌恶。”材料说明古罗马

    A. 属于蔚蓝色的海洋文明   B. 农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C. 严禁公民从事商业活动   D. 农民的地位十分高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大萧条下,西方国家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二战结束时,西方国家建立关贸总协定,希望各国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额,削弱贸易壁垒。这一变化

    A. 是应对关税壁垒加重经济困境的产物   B. 是应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各国安全的结果

    C. 说明国际关系决定各国经济政策调整   D. 说明自由放任主义取代了经济民族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1870—1913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种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B. 比重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C. 英法比重下降说明英法已衰落   D. 德国比重上升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妇女以“土话”说唱,内容多是男女私情故事。某一时期,花鼓戏在一个城市风行,“观者千百人,一日数处”,引起卫道之士非议,江苏地方首长下令查禁。不过,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在租界区,不仅旧戏馆未能禁绝,甚至还开了不少新戏馆。报纸报导许多妇女随意进入茶馆、酒肆、戏园等,“座上客常满,红粉居多。”上述资料反映了

    A. 唐朝时期长安贵族的生活

    B. 南宋时期临安官僚的生活

    C. 明清扬州徽商的生活

    D. 近代上海的市民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这表明当时苏联

    A. 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 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 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大公报》将“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与“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和“中苏定约,结为盟好”并列为国家的喜事。这反映出

    A. 中国人民渴求实现国内和平

    B. 毛泽东赴渝庆祝抗战的胜利

    C. 苏联援助成为抗战胜利要因

    D. 新中国初期民众赞同中苏结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交通工具往往也成为身分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表征。南宋以来,官员开始坐轿子,以示其身分的尊贵。从某一时期起,先是有举人坐轿子,后来连监生乃至秀才也都坐轿子,因为他们都是士大夫或富贵人家的子弟,显示他们资产丰厚。这种风气反映了

    A. 元朝时期,安定已久,商品经济发达

    B. 明代初期,动乱之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C. 明代中期,安定已久,商品经济发达

    D. 清代初期,动乱之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晚晴实业家及创办企业统计表

    姓名

    原来身份或仍兼有身份

    官衔或实职

    创办或参与投资的企业数

    张謇

    官僚

    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官

    27

    祝大椿

    买办

    二品顶戴花翎道

    8

    朱志尧

    买办

    8

    沈云沛

    官僚

    邮传部侍郎(署尚书)

    13

    严信厚

    官僚

    道员

    14

    宋炜臣

    商人

    二品顶戴候选道

    7

    李厚佑

    商人

    郎中、议员

    8

    许鼎霖

    官僚

    二品顶戴候补道

    10

    周廷弼

    商人

    三品御候补道

    8

    楼景晖

    官僚

    四品御候选州同

    3

    曾铸

    商人

    花翎候选道

    3

    朱畴

    官僚

    道员

    7

    张振勋

    华侨

    头品顶戴太仆寺卿

    11

    庞元济

    官僚

    四品京堂

    6

    (注:表列14人,共占有企业136家,其中1895年之前设立4家,1895-1900设立23家,1900年以后设立109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两个不同的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

    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时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改革在注重社会平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改革的积极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马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材料二中,胡适“手举义旗”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二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