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连线题 1 题,单选题 22 题,null 2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A.“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C.“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 理一气二

    B. 反省内心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明淸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这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主张知德合一。这说明二者都

    A.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B.希望建立一种平民政治

    C.主张通过对人的道德改造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欧13—16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其中“精神的新生”是指

    A. 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B. 理性主义思想的弘扬

    C. 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   D. 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517年10月,路德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堡城堡教堂门上以供讨论,不幸此事将他推上了欧洲政治和宗教变革的历史舞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

    A.教会改革的迟缓

    B.神学信仰的更新

    C.路德个人的品质

    D.民众思想的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 三权分立说

    B. 天赋人权说

    C. 人民主权说

    D. 社会契约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传统科技伦理思想根植于古代农业文明,具有农业文明所有的精神气质。它随着传统科技实践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这一结论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

    A. 重在探求科学原理

    B. 理论和实践并重

    C. 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D. 重理论而轻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应该是指

    A.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精神

    B.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C.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初期   B. 18世纪中期

    C. 19世纪中期   D. 20世纪初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全球通史》:“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技术对工业影响巨大

    B.科学对工业影响巨大

    C.煤焦油提炼工业兴起

    D.煤炭衍生物研究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个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事即君主立宪制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 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 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申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这样做

    A. 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B. 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C. 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D. 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B.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人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社会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 已经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 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 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 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44年底,美国记者白修德到延安采访后,写道:“延安首先是一个思想工厂,这在历史上也许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思想工厂”主要体现在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D.论联合政府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进行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的复习时,老师给同学们呈现了下列知识结构图表,某同学作了如下整理,请指出与史实不符之处

    A. 新三民主义

    B. 社会主义革命

    C. 论十大关系和两类矛盾学说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资金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八大山人的魅力……随着他人生过程的痛苦展开,他的思考越来越深,他把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用得那么娴熟,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困境,表达自己对命运的咏叹,这是了不起的”。下列作品中,与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 追求民主

    B. 维新变法

    C. 实业救国

    D. 救亡图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4年12月,中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号“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一个新的重要执政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疏理、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材料二: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世界发布了孔子标准像。

    请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根据以上提示,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谐思想表现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提倡以德治国,避免社会冲突,提倡宽厚处世,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请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此说的三位著名思想家及其观点。

    (2)依据材料二,儒学在孔子创立后曾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造,你能说出这些改造者的姓名及改造的主要内容吗?

    (3)依据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儒学思想又受到怎样的冲击?

    (4)依据材料二,孔子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人物,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纪念他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和孔子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观点,并指出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