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将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休的中央直系军的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

    A.日军始终把国民觉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田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 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人为悼念一位近代知名人物写了一幅挽联:“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这位知名人物应是

    A.张之洞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曾国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材料对赃官的处置说明中国古代

    A.法律体系严明而残酷          B.注重对官僚队伍的管理

    C.惩赃官维护集权统治          D.贪污腐化现象比较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

    A.铁犁牛耕的应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成果的是(  )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研究者通过对英文文献的解读剖析,计算了中国华娄地区(大体相当于今上海市松江区)和荷兰在1823—1829年间劳动生产率(见下图,注:GNP为国民生产总值)。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比较,1823—1829(华娄=100)

    A. 拥有海外殖民地和投资收入的荷兰,人均GNP会更高于税负沉重的长三角地区

    B. 当时荷兰是“海上马车夫”,水运生产率远高于受到闭关制约的长三角地区

    C. 荷兰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

    D. 长三角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与荷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官称仅用以定其品级俸禄,称寄禄官;另有差遣,方为实际职务。故宋初设官,名为沿袭唐制,而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朝廷各机构皆无定员,无专职,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虽有正官,非有皇帝敕令,并不主持本部门事务,另由皇帝指派他官主管,称为差遣。致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参预政务,六部尚书、侍郎不管本部事务,给事中不封驳,中书舍人不起草诏令,谏议大夫不规谏,起居郎与起居舍人不记注(登录),司谏、正言非有特旨,亦不任谏诤(直言规劝)。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定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选官制度),授官铨注(对官吏的考选登录),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 据《中国历代职官》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丰改制的客观进步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意精神的修养……”“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也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

    ——《朝鲜战争》

    材料二 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俄、法、德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与美国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

    ——摘自《伊拉克战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算:人头税)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清雍正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孙中山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时代特征。“一百年以来,列强人口增加到很多,……。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

    “法国四千万人口,因为能改良农业,所以得中国二十分之一的土地,还能够有饭吃。中国如果能够仿效法国来经营农业,增加出产,……,至少也应该可以养八万万人……”。

    材料三新中国对人口问题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种种封建社会的残余思想,如“早生贵子”,“五世其昌”,“多福多寿多男子”等等,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

    50年代,我国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苏联理论界提出的如下观点:“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表现为人口不断迅速地增长”,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2012年《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在物质的生产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在人的生产领域放弃计划经济了。生育独子化已经产生了四个严重的人口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以及老难所养、老难所依、老难善终这三难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政府鼓励人口增长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材料二中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的所述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50年代出现“人口高速增长时期”的原因,并分析当前中国为什么调整人口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列为中国近代以来留学路线示图:

    詹天佑(1861年—1919年)。清政府出于“振兴计划”的需要,使欧美的长技为我所有,在1872官派学生赴美留美,詹天佑是其中之一,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回国后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黄兴(1874年—1916年)。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大潮中,留学生无疑是一群“弄潮儿”。1902年,黄兴赴日本留学并创办了《游学译编》杂志,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

    刘少奇(1898年—1969年)。1921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的留学生沟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据陈学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