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2 题,其中:
选择题 6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35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0 题
  1.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朝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西都杂记》称:“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 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B. 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C. 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御街

    D. 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 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 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

    C.文化专制政策                          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已经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B.认为中国需要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了解            D.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列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楷体汉字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

    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道光帝对签定《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 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

    C.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             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

    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

    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

    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C.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

    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1.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2.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3.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       D.反清扶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4. 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说:“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5. 下表反映了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C.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D.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6. 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             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             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7. 1938年5月5日,蒋介石在反思抗战初期战事时写道:“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政府

    A.发动了淞沪战役以分散日军兵力         B.发动了徐州会战阻止日军南侵

    C.依靠国联调停维护华北主权             D.发动了太原会战以拱卫华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8. 下图是1937年10月刊发在《战时画刊》杂志上张乐平的漫画《杀鸡儆猴图》,画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该漫画

    A.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B.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

    C.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意味着中国取得了局部战场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9.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战会战          D.武汉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0. 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D.国民政府亲日倾向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出版时文反映了哪些现象?(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 2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 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