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2 题,选择题 10 题,连线题 5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 题
  1. “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

    A. 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B.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

    D. 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签订《莫斯科条约》。条约申明,双方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这反映了

    A. 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全面缓和   B.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趋势

    C. 双方均承认民主德国的合法地位   D. 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0 题
  1. 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A.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 九一八事变标志“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 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基虑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赛克斯法案》

    允许彼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 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B. 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礼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意识。材料表明

    A. 礼乐制度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   B. 周代礼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

    C. 周代礼制体现“亲亲”“尊尊”原则   D. 周代礼仪繁杂且涉及面较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中......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这一变化导致

    A. 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B. 制衡机制出现新发展

    C. 六部制度开始出现   D. 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这反映了宋代

    A. 货币铸造非常先进   B.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 冗官导致货币流失   D. 对外商品贸易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彭太,经商获利几十万银两,数年内其所拥有土地增到六百多倾。一些晋商经营高利贷,形式繁多,有印字钱、驴打滚、典当、放青苗等。晋商的投资方式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中国

    A. 民间信贷发展较快   B.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C. 传统经济结构十分牢固   D. 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   B. 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料记载,在1710年至1759年新旧东印度公司合并以后的50年中,英国向东方的出口,计有金银26,833,614镑,货物仅9,248,306镑;美国的对华贸易也以白银为支付手段。这表明

    A. 英美在对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B. 殖民掠夺成为英美发展的主要原因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D. 英美大量输出白银以平衡贸易收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武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其多数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938年……宜昌大撤退拉开大幕。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梳理了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图10)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新生活运动”十年(1934-1943)中公开禁止与提倡的主要事件

    材料二1932年7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日甚思提倡复兴运动,与民族德性,而以劳力为主,以礼仪廉耻为体,以艰苦忍耐为用,以树立纪律,整齐秩序为目标。欲救中国,如不从救人心入手,则缘木而求鱼也。欲救人心,如不从注重德性入手,则亦不能见效。”

    1934年2月19日,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中,蒋介石说到:“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使全国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能够养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劳,尤其共同一致的习性和本能,能随时为国牺牲!”

    ——以上材料选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生活运动”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后期,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初期,利玛窦借鉴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后顺应明朝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他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批判,以确立天主教的形象。利玛窦通过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靠拢儒家士人,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在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1584年,利玛窦主持的“仙花寺”在肇庆落成,此为中国内地首座天主教教堂。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双方文化差异,借此将天主教义传入中国。

    尽管保守人士严守“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利玛窦与我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编写了汉学字典和《中国文法》册子,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突破了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

    ——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不利因素和成功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行为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