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2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 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 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 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此观点

    A. 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B. 为“人民主权说”提供了逻辑起点

    C. 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

    D. 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 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 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题文) 1960年,美国举行大选。电视台首次直播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场景。当时,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给电视机前的选民留下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的形象;展现在荧屏上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因疾病缠身,显得老气横秋神情疲惫。最终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这反映了

    A. 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B. 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得人心

    C. 科技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

    D. 电视辩论决定了大选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无知的平民阶层设计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便是出自伏尔泰的手笔。伏尔泰此举主要意在

    A. 借用牛顿学说推动思想解放

    B. 贬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作用

    C.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D. 启发平民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A. 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 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 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 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 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 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 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

    A. 产生的背景复杂

    B. 反映的内容丰富

    C. 演出的情态逼真

    D. 刻画的人物生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代“京剧剧目取材广泛,有的出自古典杂剧、传奇,有的源自小说话本”。这说明京剧(    )

    A.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精华

    B.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C.适应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向

    D.因受人们喜爱而日渐流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术界曾围绕屈原是否真有其人展开激烈争论,到30年代初,史学界更为关注的重心则是“屈原的诗篇为我们树立了多么崇高的爱国文学传统,鼓舞了几千年来民族的自豪感情和献身精神”,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基于

    A. 文化上对民主精神的反映   B. 国民党对文化的统制政策

    C. 受到当时民族使命的影响   D. 部分史学工作者对传统的轻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表述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是

    A. 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 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 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 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C.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A. 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 重点反对列强侵略

    C. 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D. 弱化宪政民主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

    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 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 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 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由此可见当时

    A. 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 “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 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 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某一运动,使得“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使欧洲有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这一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用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 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 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认为:“政体、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此材料观点

    A. 是反对封建神学理论

    B. 极力宣扬社会契约思想

    C. 有利于人性的自我觉醒

    D. 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A.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B.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C.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D.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启蒙运动者认为应该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是

    A. 儒家之道成为启蒙思想的理论来源

    B. 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有利于社会和谐

    C. 儒家思想为其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 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公元前5世纪,雅典涌现出一批悲喜剧。悲剧以传奇故事以及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喜剧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民主政治日臻成熟

    B.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 文艺形式的多样化

    D. 人文精神日渐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安娜•卡列尼娜》   C. 《百年孤独》   D. 《母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改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 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

    C. 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政府的上谕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一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邓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1901年l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的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的尽善,切实施行”。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推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游欧前粱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粱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与“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时“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八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材料二 粱启超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也被

    称为在政治上是“善变”的。梁启超虽然多变,但他坚持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宪政的斗争原则没变,既反对守旧不变,又反对急进飞跃。粱启超善于弃旧迎新,他的思想紧随时代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他的善变更是他的可敬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粱启超是如何在政治上“善变”的。谈谈你是如何理

    解粱启超的“善变”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