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在宋代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这说明山水画的发展

    A. 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关

    B.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是科举制度完善的产物

    D. 受到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 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揭示自然界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C. 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 开创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 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 宗法观念的弱化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风俗观念的演化

    D. 社会治理的僵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 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B. 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C. 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D. 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大量刻书。宋明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以此可知这一时期

    A.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B. 活字印刷出现并取代了刻版印刷

    C. 宰相冯道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D. 刻印书籍中儒家经典占十之八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吏治渐趋清廉化

    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 官员日趋专业化

    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这表明宋代

    A. 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 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

    C. 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

    D. 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23年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王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之精神,体现清华教育的宗旨。其中有一段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B. 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 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   D. 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据此可知

    A. 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

    B. 清政府改变了以官营企业为主导的局面

    C. 官僚机构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商务局是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中美贸易战中的某些现象说明

    A. 美国经济衰落趋势在不断加强

    B. 世贸组织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

    C. 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战不可避免

    D.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A. 事异则备变

    B. 无为而治

    C. 仁政

    D. 制天命而用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原则起源于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避实击虚的范畴,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这一战略”是指

    A.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701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些规定

    A. 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 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C. 巩固了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期间的平均积累率(一定时期内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例)高达39.1%,大大超过了“一五”期间24.2%的平均积累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B. 片面追求高指标

    C. 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D. 受“左”倾思想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是《汉书》中有关政府赐牛的文献记载(部分)。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记述

    出处

    “朕初即位。其救天下,踢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汉书·文帝纪》

    “(始元元年)秋七月,救天下,赐民百户牛酒”

    《汉书·昭帝纪》

    “太后所至属县,辄施思患,赐民钱帛、牛酒。岁以为常”

    《汉书·元后传》

    A. 政府注重推广牛耕技术

    B. 政府鼓励百姓养牛

    C. 牛成为重要的食物品种

    D. 牛具有重要的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 雍正弱化法律的作用

    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度

    总督

    巡抚

    满族

    汉族

    满族

    汉族

    1837年

    7

    3

    8

    12

    1864年

    3

    7

    0

    15

    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 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

    C.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 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为漫画家张汀于1946年所绘《城头变幻大王旗》。对该漫画意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美国企图独霸中国的野心

    B. 揭露了蒋介石出卖主权一意内战

    C. 谴责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

    D. 讽刺了蒋介石勾结美日丑恶嘴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古希腊,斯巴达所有六十岁以下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这些规定和措施

    A. 保障了城邦公民自由权利

    B. 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

    C. 体现了城邦内部普遍平等

    D. 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 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 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 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工业化方针提出使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题文)下图漫画旨在说明美国

    A. 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

    B. 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C. 对欧洲控制日益加强

    D. 遏制政策必然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材料二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针,实施“军转民”的战略。他认为空军、海军、国防科工委都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军民合用或是转为民用等方式,“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同时提出打破军民界限,要“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把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转移到地方的各行各业,以支援地方。此时,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除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生产任务外,全力以赴地搞好民品(特指军工厂所生产的民用产品)科研和生产,间接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科技人员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背景,并指出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罗斯福更加意识到开辟第二战场的急迫性。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将1944年进攻欧洲大陆的任务明确下来,如果盟军从西进攻德国,落在从东进攻德国的苏联后面,将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他进一步警告说:“在最后阶段陷在法国西部,而俄军却已迫近德国本土,那就会出现最为不利的外交形势,立即有产生混乱不堪局面的可能性。”罗斯福的顾问舍伍德也说:“除非我们迅速行动,否则,我确信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或者德国投向共产主义,或者有可能陷入完全无政府状态。”正是这种考虑催促美国最后向英国施压迅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摘编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等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編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