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单选题 17 题,非选择题 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A. 儒道思想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 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

    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

    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D. 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A.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 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 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 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 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 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7 题
  1.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C.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A. 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 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 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 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 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 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 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 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 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 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述体现了时代特征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 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 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C. 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 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这反映出周宣王时

    A. 高度集权,独断专行

    B. 荒废生产,征收重税

    C. 形势变化,旧制动摇

    D. 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认为春秋时期“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存封建文化,使不致即进为郡县的国家。”由此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

    A. 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导致分封制崩溃

    B. 南方楚国已率先实行郡县制

    C. “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D. 南北边患造成周王室衰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成阳,曰:‘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A. 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 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 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 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宗法纲常的束缚

    C. 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类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 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

    B. 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C. 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D. 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

    A. 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 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 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

    A.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B.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 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由下表可以看出,两宋时期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贯)

    地名

    全州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地名

    全州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岁额

    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

    越州

    66537.76

    12082.65

    18.18

    绍兴府

    105314.014

    21649.117

    20.55

    常州

    64953.048

    10021.155

    15.4

    常州

    110196.49

    47679

    43.2

    润州

    39502.962

    6309.962

    15.97

    镇江府

    206296

    131349

    63

    A. 商业经济型的城镇正在崛起

    B.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C. 经济重心完全实现南移

    D. 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两千年前的秦王朝,我们对他的了解只能凭借前人记述: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那个王朝暴戾无道……两千年前的秦汉法律,史料所见更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是法制落后、人重法轻?还是历史长河漫漫,史料湮灭不全?两千年后的我们难以一窥真相。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三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法律与罗马法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对当今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曲辕犁普遍推广。茶广泛种植。均田田制逐渐瓦解。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谏官。

    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诗歌步入鼎盛时期。书法“颜筋柳骨”。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

    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出法”现谏院。

    理学兴起。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三大发明”完成。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上表为中国唐、宋两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北齐文宣帝一举裁减一半以上的郡县,开精简之先河。隋初,“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僚)以众,资费日多。”隋文帝接受大臣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将行之三百年的州一郡一县三级制改为州一县二级制。隋文帝还“悉废汉以来州郡辟署佐僚之制”,罢废州县乡官,“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吏部在选用地方官佐时全都使用外地人。刺史、县令皆每年考核政绩,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重复任用。这为日后推行的选举(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据岑仲勉《隋唐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地方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