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解释周取代商的合法性时,周初统治者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主张“以德配天”,春秋战国时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仁政”等政治观念。这体现了

    A. 儒家义理植根于商周文化

    B. 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C. 政治思想文化的人本精神

    D. 时代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时期,朝廷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汉代刺史职权的调整

    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含有维系封建统治的意图

    C. 使诸侯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D. 有利于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顾炎武指出,汉唐土地多为“豪民”所有,宋以后占有土地的多称“田主”,这一变化

    A. 导致自耕小农衰退

    B. 促使政府土地政策调整

    C. 利于土地兼并缓和

    D. 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中期以后,失去宰相统领的文官势力极为庞大,他们往往直接站在皇权的对立面。为此皇帝开始利用宦官掌握的厂卫与文官集团对抗,从而形成“皇权一宦官一厂卫”的局面。这说明,明朝的宦官专权

    A. 导致皇帝无法控制政局

    B. 使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C. 是政治体制变化的结果

    D. 削弱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促进了民用工业快速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法之战惨败,两广总督张树声临终留下一道《遗折》,请求朝廷在自强改革路线上摒弃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条,引进西方的议会制度。据此推知,该《遗折》

    A. 主张效仿英美发展资本主义

    B. 为洋务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C. 主要目的是介绍西方代议制

    D. 认为政治改革是自强成功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同学翻查到中共某一时期的一份宣言,其中部分文字提到:“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因此,我们是坚决拥护……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据此,可以推知

    A. 该宣言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

    B. 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共第二次合作

    C. 表明了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 体现了谋求民主和平统一的愿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为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78年国家开始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贸市场,此后各地逐渐取消了粮食供应制度。这一变化表明

    A. 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B. 农村副业获得较快发展

    C. 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整

    D. 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对民主政治是毁誉参半的,总体上以肯定为主,认为是一种理想政体,但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来,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惨败,批评逐渐成为主流,被认为是一种暴民政治。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直接民主的弊端随时间日益凸显

    B. 早期民主政治推动了希腊繁荣

    C. 雅典战争失利导致民主政治衰落

    D. 后期民主政治日趋走向了专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4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市民代表谈到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都已消失殆尽,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做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起誓或许诺只不过是为了进行欺诈而采取的手段。”这表明

    A. 社会发展呼吁理性时代到来

    B. 文艺复兴思想局限于城市环境

    C. 世俗精神催生人文主义意识

    D. 宗教信仰在佛罗伦萨已不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说明当时苏联

    A. 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C. 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

    D. 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7年,美国政府报告指出,“只有集权政权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略强加于一个自由民族,都将削弱美国安全……如果美国忽视对这样一个民族的支持,那么,其他民族可能会因极度失望而对美国的领导失去信心。”这表明美国援助西欧的根本意图在于

    A. 实施意识形态冷战

    B. 变西欧国家为其附庸

    C. 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D. 维系美国的国际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瀛寰志略》,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作者徐继畲曾任福建布政使,办理过厦门、福州两口岸通商事宜。在接触英美等国传教士、官员、商人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外部世界资料,用5年时间完成了10卷本《瀛寰志略》。该书介绍各国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政治制度等,肯定了希腊民主政治,推崇欧美以商为本。作者希望借此开启民智,引导民众学习西方技术、制度,实现强国富民。1849年,该书刊行后“即腾谤议”,士大夫群起攻之,指责“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在朝野士大夫攻击谩骂中,被迫停止刊印。在日本,学者将此书誉为“通知世界之南针”,从1859年就开始翻刻,不断重印。

    ——据马国川:《〈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在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际遇》整理

    材料二:幕末日本学习西方主要两个渠道,一是从荷兰商人那里了解,另一个是文字了解。1854年,日本取消书籍限制,懂汉字的大批学者学习《瀛寰志略》,因其以世界地理为基础,内容极少有宗教等敏感问题,在日本流传很广。书中人名、地名均用日文英文注出,版本质量高。该书传入,超越了以往通过兰学所了解的西学,更新了日本对世界的认识。改革先驱者主张学习西洋科技,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进制度、政治、法律、经济、贸易模式等……以徐继畲《瀛寰志略》等书为中介的“西——中——日”这种特殊的西学东传路径,是解开明治维新前期日本思想史的冰山一角。

    ——据范凡:《晚清中国“西学”对日本的影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瀛寰志略》成书的原因,并分析其被“谤议”反映的深层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东传“西——中——日”路径模式的背景,并指出其对日本发展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审知(862-925年),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人,出身贫苦,在唐末民变期间,与两位兄长一起加入农民军,转战福建,后诸将拥戴他为首领,建立闽国。因王审知对福建发展贡献很大,福建人尊称他为“开闽尊王”。

    王审知入闽,面对严峻的形势,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史载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王虽据有一方,府舍卑陋,未常葺;居,恒常蹑麻屡;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在战乱的五代十国,福建相对安定,逃难的中原人相继迁入福建。正因此,也招揽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其中包括唐朝学士韩偓、王淡、徐寅等人。他也注重教育,“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王审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海外商贾,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另一方面,他奉中原王朝后梁的正朔,并向后梁朝贡。

    ——据陈章礼主编:《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审知被称为“开闽尊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审知治闽改革的历史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德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无力偿还赔款,1920年5月,英、法两国声明,主张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赔偿要求。1922年12月,美国务卿休斯提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赔偿问题……1923年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1924年4月,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偿付额、偿付办法、款项来源、担保等作了规定:要求协约国向德国提供第一批约8亿马克(约合2亿美元)的贷款,作为第一年偿付的主要部分;改组德意志银行,摆脱国家控制,发行新马克,建立由外国人参加的总理事会,确保银行法规得到尊重;不应存在本计划之外的一切外国经济控制等。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贷款利息较高,毛利率达6.5%—10%。

    ——据夏季亭:《重评“道威斯计划”》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威斯计划”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威斯计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曾先后去日本、朝鲜、法国等,日本维新、高丽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泥牛入海。光绪二十五年(1899)辞官回沪,潜心研究和译著,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3年,在法国教会资助下,创办震旦学院,自任院长,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校务,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办学方针中强调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仅如此,学校开办后,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收留了因作诗讥讽时政而被满清缉捕的青年于右任。他的这一主张,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1904年,教会“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他辞职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等主持,筹设“复旦公学”。“复旦”有“复”我震旦之“旦”的强烈爱国意义。

    ——据朱维铮:《马相伯传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相伯办学实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价马相伯的教育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5月30日《光明日报》载:“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内部各种文明间的联系、交流,而且表现在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发展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在吸收借鉴中坚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结合自己的实际消化吸收。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中国史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