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连线题 1 题,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之际

    宋朝

    政治

    贵族制衰落

    君主专制加强

    经济

    实物经济之终结

    货币经济之开始

    文化

    贵族文化

    平民文化

    ——摘编自《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条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0 题
  1. 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

    A. 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 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 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 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A. 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 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 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 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时,公开声称:“我的职责是把我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但我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可见,希罗多德认为

    A. 历史的研究从来没有止境

    B. 撰写历史要尊重客观事实

    C. 史料占有是研究史学关键

    D. 二手史料没有参考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 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 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 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 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A. 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 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

    C. 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D. 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A. 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 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 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 宗法观念的弱化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风俗观念的演化

    D. 社会治理的僵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

    A. 秦朝的焚书坑儒

    B. 明朝的特务统治

    C. 唐朝设置节度使

    D. 汉初分封同姓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北宋至和二年,知谏院范镇指出,如能使“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力大计,与三司量其出入,制为国用”,则天下民力“庶几稍宽”。材料反映出范镇已认识到

    A. 中央各部门权责不明

    B. 强化皇权不符合潮流

    C. 应继续弱化武将权力

    D. 分割相权出现的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太祖时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此后,仅避本省,不限南北。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这些做法旨在

    A. 密切南北联系

    B. 防范结党营私

    C. 实现权力制衡

    D. 保证地域公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B.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C.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D.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

    A. 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 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 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 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A. 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 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梭伦、克里斯提尼等执政时,老百姓的权利虽有增加,但由于出席陪审团没有报酬,让有钱的人在法庭占尽优势。”据此,伯利克利推行的津贴措施

    A. 培育了选民的心智

    B. 防止了贵族的专权

    C. 损害了公民的品格

    D. 扩张了平民的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 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 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 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题文)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莫系世,辩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家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 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 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 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 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西周宗法制规定了分封制的一些继承和传承方式,在所有的等级之中宗法制以嫡长子的利益为主要利益。据此可知,在宗法分封制下

    A. 诸子权争祸乱四起

    B. 礼乐征伐自长子出

    C. 君主权能相脱节

    D. 立子以长不以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 保证了吏治清明

    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隋朝的科举制

    B. 元朝的行省制

    C. 唐朝的三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

    A. 原始性与狭隘性

    B. 直接性与全面性

    C. 开放性与随意性

    D. 独立性与广泛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

    A.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 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

    C.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初的统治者在法制方面,处处以过去的王朝为鉴,形成了自己的法制指导思想。唐太宗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恣其奢淫,好行刑罚”。魏征说过这样一句话,集中体现了古代的法制思想,他说:“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即乎?”这一思想注入了唐律,《唐律疏议》首篇便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对唐以后封建王朝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被东亚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立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盖尤斯(Gaius)等法学家的同名著作。书中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法学阶梯》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其命运又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徐国栋译《法学阶梯》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西方在法制思想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的命运为何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