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0 题
  1. 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 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 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

    A. 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   B. 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C. 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D. 增强区域文化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A. 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B. 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 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D. 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 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B. 皇权遭遇相权严重挑战

    C. 赋予监察官员更大权力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

    B. 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

    C. 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

    D. 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

    A. 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 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 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 推动决策权的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材料说明宋朝

    A. 官员办事效率提高   B. 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B.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   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B.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

    C. 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   D. 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 土地制度变革

    C.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缓和

    D. 郡县制度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

    A. 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 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 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 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

    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A. 已成法定机构

    B. 开始统领六部

    C. 握有军政大权

    D. 严重威胁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 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 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 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 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 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 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

    B. 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 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A. 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 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A.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

    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 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 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 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

    A. 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 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

    C. 强干弱枝致使人事变动频繁

    D. 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 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 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 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 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

    A. 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 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员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罗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30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60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及其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实行这种措施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材料二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

    ——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