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A. 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B.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C. 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 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这种改变

    A. 形成了君相和谐的决策体制

    B. 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

    C. 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D. 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是“清高产作物分布图”,由此可以推断出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

    B.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 海上丝绸之路以特种交流为主

    D. 工业革命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 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B. 列强的侵略实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C. 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4年7月9日《申报》:“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这一观点

    A. 是对洋务运动客观公正的评价

    B. 折射出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

    C. 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

    D. 是对中国近代工业成就的认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 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C. 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D. 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61年1月初,周恩来在访问缅甸期间,对随同访缅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说,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由此可见

    A. 新中国暂时承认了英国对香港的主权

    B. 香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

    C. 中国政府明确收回香港主权的意图

    D. 中国推动粮食出口支援工业化建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西塞罗意在说明

    A.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B. 执政官是最高的统治者

    C. 法律就是最高执政官

    D. 法律应该由执政官制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傣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5年,美苏两国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这就是“三八线”的来历。这一分界线的产生

    A. 固化了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局面

    B. 为东亚和平发展埋下了隐患

    C. 使美苏在半岛形成长期军事对峙

    D. 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

    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匀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缴纳税收。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舫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搏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杂》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孤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操接受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车队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招幕流亡百性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民屯的收入由屯民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后来曾达到官八民二)。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田,60人为1营,一边戌守,一边屯田。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咸熙元年(264年)政府宣布废除民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实行屯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曹魏时期的屯田制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然而,德军并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进入法国。40万英法联军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但是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的命令。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历时10天。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1940年6月22日,德法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厢里签署了法国向德国投降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法国亡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敦刻尔克大撤退取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肇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采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围绕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