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题文)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A. 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 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 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 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作品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 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 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 不结盟原则   B. 睦邻友好原则

    C. “一国两制”原则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体制的弊瑞,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奴隶这个词,更没有涉及解决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

    B. 当时黑人对民权要求不强烈

    C. 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

    D. 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 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 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 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 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悚然兢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根深蒂固

    D. “君权神授”成为君臣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予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静。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

    A. 理生万物

    B. 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 强调人格、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来反对朱熹理学。他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叶适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这反映出

    A. 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

    B. 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

    C. 南宋后儒学无实用性

    D. 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 新航路开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 反对学习西方   B. 中体西用

    C. 变法改制   D. 民主共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A. 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B. 改造国民的素质

    C. 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D. 新文化的融合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

    A. 国民政府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   B. 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 开始关心民生尤萁重视土地问题   D. 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百日维新

    B. 预备立宪

    C. 清末新政

    D. 戊戌政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这表明蔡元培

    A. 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 不赞成胡适研究西方学术

    D. 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

    A. 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 晚清民国宪政道路之艰难

    C. 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不过是大写的人,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这说明古希腊(   )

    A.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       B.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

    C.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       D.哲学研究以人为主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 有相同的政治理念

    B. 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 有类似的经济生活

    D. 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 生命至上

    B. 城邦优先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大约到1550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衰落。衰落的一个原因是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数十年后欧洲各列强卷入的战争……从长远看,更基本的因素是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打击”,对此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A. 战争是文艺复兴衰落的原因之一

    B. 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开始衰落

    C. 文化的兴衰伴随着经济的强弱

    D.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文芝复兴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里的“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是指

    A. 信仰得救   B. 限制王权

    C. 民主革命   D. 理性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写道:“……不论各色人等,高矮肥瘦黑白强弱,都因为需要交往而对交往规则承担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是一个挂满了葡萄的大梯架,每个人都一样有上苍赋予的‘入场券’向上攀爬摘得鲜美的一份。”材料体现的思想核心是

    A. 民主自由

    B. 社会公正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翻译经文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经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到了延续,无论是传世作品,还是在敦煌文书中,变文、曲子词、禅宗语录、早期话本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入宋后,人们的口头语和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甚至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诸宫调等纷纭迭出,迅速占领世俗生活的高地。两宋理学思潮的兴起,也开辟了理学家们用白话记录师徒语录的传统。至于明清小说和戏曲则将白话这一书面形式推向高峰。

    材料二进入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发现典雅精炼的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认为中国必须走“语言与文字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有助于平民教育、保国保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表达了“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思想。晚清白话文运动就此展开。20世纪初国运维艰,一些为白话文正名的奔走者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继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在通过以翻译为纽带语言接触后,欧洲语言的一些特点逐渐进入汉语,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别具一格的“欧化汉语”,这也是“五四”百年以来的白话文区别于传统白话的特色。时至今日,白话文运动已有百年。有些欧化的语法现象已经渗入汉语的肌理,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血肉;但仍有些“老骨”,依然顽固地卡在喉结,难以为汉语所吞咽。

    ——编自蒋波《从“我手写我口”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白话文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较于古代白话文,中国近代的白话文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及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