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3 题
  1.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领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B. 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C. 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D. 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逐渐下移,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进行了外交〔洋务)较大调整。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是

    A. 洋务运动推行进程步履维艰

    B.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

    C. 搜刮民脂民膏以应对对外赔款

    D. 维新变法中部分措施的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

    A. 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 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 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 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淞沪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令二十九军“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各事态扩大”。之后,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交涉,谋求和平解决事变。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

    A.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 寄希望于国际调解

    C. 应战而不求战的态度

    D. 对日方针摇摆不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

    A.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   B. 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

    C. 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苏维埃”的意思是代表大会,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农民弄不清它是怎么回事,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把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据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红色苏维埃政权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 边区特定的地理条件

    B. 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C. 农民落后的认知水平

    D. 苏联的成功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B. 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

    A.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

    C. 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D.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

    B.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淫掠焚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46年,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共计38人。国民党代表8人,中共代表7人,民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会议过程中,中共代表与民盟代表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团结其他爱国人士结成反内战、争民主的联盟。材料表明

    A. 民主党派和中共利益完全一致

    B. 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得以落实

    C.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矛盾已消除

    D.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

    A. 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 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

    C.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 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 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C. 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 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政治

    经济

    思想

    19世纪

    上半期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19世纪下半期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

    20世纪初期

    (至1912年)

    清朝结束)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

    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五四运动,中国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我认为不能把五四运动和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分割开,要统一来看,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分不开的。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而把五四运动看成是一场救亡的爱国运动,提出救亡压倒启蒙或者启蒙压倒救亡,我觉得这都是不对的,不应该把启蒙与救亡看成是相互矛盾的。

    ——摘编自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关系”论证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