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淸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A. 淸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 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C. 淸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

    A. 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

    C. 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

    D. 官僚政治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72年至1644年,共有1086艘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满载生丝和丝织品的中国货船抵达菲律宾马尼拉,这些货物再从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据估计,1565~1820年之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高达4亿比索,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

    A. 白银流入引发了中国的“价格革命”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初显

    C. 世界市场的贸易中心在亚洲和美洲

    D. 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A.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 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 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 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23年的总和。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对外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

    C.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国家不断遭到恐怖袭击;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

    A. 发达的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B. 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C. 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

    A.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B.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 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 怪诞化   B. 脸谱化   C. 世俗化   D. 功利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

    C.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D.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 )

    A. 周王   B. 诸侯王

    C. 卿大夫   D. 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

    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

    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 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李贽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A. 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

    B.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 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

    D.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

    A. 租界特权   B. 关税自主权   C. 领事裁判权   D. 最惠国待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淸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賦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淸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A. 中央财权下移   B. 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頻年所全力经背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

    A. 第二次聘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太平天国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A. 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 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 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 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政治宣传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宣传画开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 经济发展受挫

    B. 反革命残余猖獗

    C. 中苏关系恶化

    D. 中美关系缓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人约有1800多艘从船的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笫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这说明

    A. 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选船业较落后

    B. 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

    C. 荷兰以小商业为主,英国的海外贸易规模大

    D. 英国是靠海盗抢掠起家的,荷兰以贸易获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

    A.宣扬因行称义           B.传播人文主义

    C.创立新教教派           D.否定教皇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760年,除伦敦外,只有布里斯托尔的人口在5万以上。1841年,伦敦人口差不多有224万,是80年前的3倍;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9个,5万以上的有24个。这表明英国

    A.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B. 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C. 城乡结构明显改变

    D. 人口总量迅速增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之后半个多世纪女权运动席卷世界各国,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到冲击       B.一战推动女性杜会地位的提高

    C.女权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D.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雕塑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位总统纪念园内的艺术作品。根据其人物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那位专注听广播的市民正在收听

    A. 罗斯福总统宣布实施新政的广播演说

    B. 肯尼迪总统关于武装封锁古巴的演说

    C. 尼克松总统宣布他将访问中国的公告

    D. 布什总统关于九一一恐怖袭击的演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也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4年7月14日,苏联驻美大使葛罗米柯向莫洛托夫递交了一份关于苏美关系的报告。这份报告对战后苏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对战后苏美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葛罗米柯认为,战后苏美两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都能够继续保持合作。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苏联在一定的时期内需要向美国购买设备来恢复经济,而战后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美国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从苏联进口一些原料。苏美两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将会为两国在战后的合作关系提供牢固的基础。葛罗米柯还认为,战后,苏联能够从美国获取大量贷款。……为了从美国获取大量的经济贷款,1945年l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向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提出向苏联提供贷款的要求,货贷款总金额为60亿美元,用于购买机器制造产品和工业设备。

    材料二为了建立健全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罗斯福政府支持把苏联纳入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美国财政部在制定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时候,考虑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并建议国会批准拔给苏联数十亿美元的重建资金。他们把对外经济援助看做是战后实现美国政治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材料三国驻苏联代办凯南于1945年夏提交给国会的备忘录中指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美国都没有在战后继续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的理由。凯南担心苏联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来加速自己军事工业的发展,对美国构成成胁,“就像德国和日本一样”。凯南的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议员和军方的支持。……1947年12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再次决定:“美国的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美国的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

    ——以上材料均摘自崔海智《战后苏美经济合作尝试的失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比,材料三所示的美国对美苏关系的基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争。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从西北起家,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据统计,唐代357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326名,占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31名,占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经历较多的战乱,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也由此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举额分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观点一个是从陕州夏县入仕朝中的大臣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一个是从江西庐陵应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凭才取人说。

    明朝前期,南方士人在科场中仍占压倒优势。为改变进士的地区分布过于不均衡的状况,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此后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

    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来越细。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各地士人不再计较南与北大区城的配额问题,改为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中试数额问题,巳很少南北地域之争的观念了。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结合材料及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取士中的地域之争”选取一个角度,提论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