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9 题
  1. 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世家大族为了阻挡百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据此可知,当时

    A. 考试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B. 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

    C. 科举制度的雏形己经出现

    D. 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这反映了

    A. 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

    B. 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

    C. 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

    D. 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 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B. 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C. 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 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都有人到欧洲考察,日本人注意学习西方的学制官制,而中国人专门打听人家的船炮如何制造。当时德国的政治家俾斯麦看到这种情况就曾经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必强,中国必弱!”梁启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不包括

    A. 中国要致力于学习西方技术

    B. 日本专注学习西方制度而强大

    C. 改革政治制度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D. 中国人学习西方同时也应借鉴日本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该纲领

    A. 顺应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

    B.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C. 核心思想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表达了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梭伦改革后,雅典一、二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虽然没有资格担任官职,但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可以参加陪审法庭。这反映了

    A. 雅典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必须是相互对等

    B. 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政治

    C. 雅典民主政治注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D. 雅典民主政治仅仅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部分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

    B. 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历程

    C. 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这主要说明了

    A. 西欧一体化成效凸显

    B.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 马歇尔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张太雷在《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中说,“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这反映

    A. 思想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

    C. 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新文化运动已经走向终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阳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于是,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经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

    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实质上美国的战略意图是通过攻打伊拉克,推翻中东地区的反美领头羊——萨达姆政权,让中东国家知道,如果持续挑战美国的霸权,将会落得怎样的下场。在战争的过程中,美军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征集动员庞大的民间后备支援力量投入到战争中来,与其科学合理的后勤动员体制密不可分的。为避免资源浪费,美军提出精确后勤思想,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作战提供准确、适量的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节约后勤资源。美军认为,许多后勤动员工作完全可以由当地市场以及国际资源承担起来。在美英联军后勤基地中,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私营公司所承包的项目,如营房维修、军人服务社、伙食供应、语言交流、娱乐项目、环境清扫、物流等大都是外包给地方服务公司,美军主要用合同方式规范其行为。美军对单兵后勤装备的设计,无不反映出人性化思想,如士兵背囊的顶端,设计了靠枕。美军单兵的供应标准,也是非常周到。如肥皂、洗手液、剃须刀、剃须膏、香烟,事无巨细。这一后勤动员保障思想,对于提高美军士兵在战斗中的士气,起到了其他方面难以堪比的激励作用。

    ——摘编自李超《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后勤动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后勤动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伊拉克战争爆发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的影响甚大。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据《宋史•石介传》编

    (1)根据材料,概括石介生平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其雕刻工艺明显具有中原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此外,铜尊铜罍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较为一致。这反映了当时

    A. 巴蜀地区处于商王内服之地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礼乐制维护了宗法分封制度

    D. 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这一认识的形成主要基于

    A. 防范丞相擅政

    B. 稳定统治秩序

    C. 重建儒家信仰

    D. 抑制军功新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魏后期,屯田制逐渐被破坏。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

    针对这种情况,西晋武帝宣布罢州郡兵以归农,实行占田制。根据规定,普通百姓的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此外,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的,纳半数。占田制还规定了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其中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西晋的占田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占田制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