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 无为而治的推行   B. 重罪轻罚的传统   C. 丞相地位的尊崇   D. 官僚集团的庇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范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建立   B. “大一统”的加强

    C. 百姓地位的下降   D. 奴隶制度的废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 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 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 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A. 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 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 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 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 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A. 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 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今西安),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A. 维护刚刚建立的分建制度

    B. 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 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 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

    A. 周王用联姻来笼络各诸侯国

    B. 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

    C.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

    D. 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 “尚同”的治世理想

    B. 专制统治的特征

    C.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D. 百家融合的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 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 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

    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 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 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 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如不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 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 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 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C.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A. 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 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 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 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 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札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A. 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

    B. 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

    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 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材料阅读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四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回答下列问题(作答时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并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