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斯大林说:苏联建设的资余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向外国借债来筹集,只能从内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政府应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另外征收农业税。这表明苏联

    A. 用行政力量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B. 采取独立自主手段发展经济

    C. 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重大挫折

    D. 采用和平赎买手段发展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 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国语》记载:“故有虞氏褅(dì,祭祀)黄帝而祖顼;……夏后氏黄帝而祖顼。”《穆天子传》卷二也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神话中黄帝曾经的居所),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这反映了中国早期

    A. 贵族政治体系的形成

    B. 宗法制度逐渐确立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初具民族认同意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 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 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建国初期的商业广告。据此推断,当时

    A. 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

    B. 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C. 物全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

    D. 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1981

    458.0元

    4.23%

    223.4元

    16.78%

    1982

    494.5元

    7.97%

    270.1元

    20.90%

    1983

    525.9元

    6.35%

    309.8元

    14.70%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的经济格局

    C. 农村改革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 农业土地流转承包,工业变革企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 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 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阅读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图表,从中可以看出

    A.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

    B. 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C.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应工组织生产。

    ——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如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惑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

    ——摘编自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呈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帝饮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卸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四,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情。

    ——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他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庆历六年(1046),他撰写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宮,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范仲淹还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发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范仲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