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都求之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 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官。”这表明战国时期

    A. 官僚政治已出现

    B. 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 社会流动性加快

    D. 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A. 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 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 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D.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 华夏文化影响扩大

    B. 经济区域差异缩小

    C. 民族融合现象出现

    D. 诸侯结盟成为常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

    A. 周王地位至高无上

    B. 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C. 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D. 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

    A. 中朝决断国事

    B. 外朝负责执行

    C. 君主集权加强

    D. 宰相能力平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云梦秦简中秦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宽必须相同。汉武帝时代,中央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些规定说明

    A. 国家对经济管理法制化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对商业控制较严格

    D.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继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继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因此,在“继承统系”的意义上,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商周的这一“继承统系”

    A. 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B.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C.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 保证君权单线继承的稳定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该事件表明

    A. 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B. 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C. 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

    D. 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

    A.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 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

    C.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 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

    A. 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

    B. 分封制被取消

    C. 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

    D. 宗法制不再实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汉高祖在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并且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他又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等官吏必须由皇帝委派。其主要目的是

    A. 分封同姓王以构筑皇权屏障

    B. 委派官吏以限制诸侯王的权力

    C.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消除异姓诸候王对中央的威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商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联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D. 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合万邦。”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儒家民本思想的完善

    B. 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

    C. 察举选官的雏形出现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 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特征

    B. 土地兼并是瓦解等级社会的重要手段

    C.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要素

    D. 封建社会土地耕作面积并未显著增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是出土于河北邯郸的汉代铜酒樽及铭文摹本。铭文是“建武二十三年径梦元47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帝王的车舆)大爵酒樽,内者室,铜工堂、金银涂章、文工循、造工业,护工卒史挥、长汇、守垂沉、椽习、令史惜主”。据此可知,此铜酒樽

    A. 是农副业的产物

    B. 铭文字体为小篆

    C. 由官营作坊制造

    D. 适应了市场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日益见长。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主要折射出

    A.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

    B. 儒家独尊地位萌芽

    C. 政治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D. 传统文化体系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 等级   B. 教化   C. 习俗   D. 祭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都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終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都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条件。

    (3)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4)综合材料二、三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