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 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 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 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 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

    B. 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C. 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

    D. 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 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 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 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A. 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 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 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以后两国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分别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如以后有关交涉文件中发生文词争议,均以外文为准。1862年英文同文馆设立,随后法文同文馆也设立。由此可见,同文馆设立的目的是

    A. 推动外交的近代化

    B. 开启教育的近代化

    C. 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D. 维护政府统治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读1896-1937年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材料选自关捷《1896-1945年中日间书籍翻译之考察》

    据此可知

    A. 中国图书市场较大

    B. 中日关系日趋缓和

    C. 日本哲学水平较低

    D. 中外民族矛盾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8年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时指出:“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同时他采纳朱德的建议,在南岳举办一个国民党游击干部训练班。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材料表明

    A. 抗战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 国共两党坚持了团结抗战

    C. 中共已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国民党放弃片面抗战路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以上现象表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C. 苏联技术援助的成效巨大

    D. 生产关系调整意义重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罗马在公元前367年设立内务大法官的基础上,于公元前242年又增设了外务大法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事务。外务大法官的设置

    A. 标志着万民法的形成

    B. 保证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推动了罗马帝国的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宪法规定总统与国会间的外交权争议应由最高法院来裁决。但自美国成立以来,最高法院一直以这一争议属于“政治问题”,司法裁决不应介入为由,采取回避态度。在非做判决不可的几个涉及外交权的案例中,法院做出的判决对总统比较有利。这表明美国

    A. 分权制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 1787年宪法得到理性实践

    C. 联邦法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 三权分立体制已经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2年11月,苏联发布了《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根据这一决议,国家粮食采购部的特派员追讨农民所欠义务粮时,可以不经由法庭直接没收农民财产。这一法令的颁布,改变了1937年确定的以司法手段处理没收农民财产问题的规定。造成这一变化原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

    C.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D. 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法国积极推动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的西欧联合;1959年,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1964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十一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了法国

    A. 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

    B. 力图担当大国责任

    C. 积极推进经济区域化

    D. 全面对抗美国霸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是一个独特的“科举社会”,其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流动的频繁。明朝人江盈科总结出向上的流动规律为:贫穷之家一温饱之家一文墨之家一簪缨之家一富贵之家;向下的流动规律为:富贵之家一歌舞之家一鬻贷之家一贫穷之家。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游民”和“末作之民”大增,在明初“士、农、工、商、兵、僧”基础上,出现“二十四民”之说,新添了道士、医者、1、者、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等新阶层。在社会各阶层中,多出现了人口跨地域流动的现象,从卫所之军、士人、农民,乃至商人、工匠、僧道,无不都是构成社会流动的重要力量。

    ——摘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贵族财产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任何社会阶层都有可能进入中间阶层,进入教会、参与政府服务和经商是其主要途径。成功商人的发展之路不是进入土地而是进入各种专业领域,特别是法律、科学和医疗界。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向社会下层的垂直流动也屡见不鲜,这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破产后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农民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租地农场主社群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耕农的下层部分转化为农业雇工。

    ——摘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社会流动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和明代中国社会流动结果的相似性,并说明18世纪英国与中国明代社会流动结果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访问美国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1896年9月3日)

    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是:“尊敬的阁下,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总督回答说:“我不想批评美国……只有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在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阁下,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

    “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在我们大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

    一位记者大胆地发问:“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回答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我不愿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力法》的言论,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

    有记者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很快地反应道:“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大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

    ……李总督在结束采访时站起身来,向记者们很优雅地鞠了一躬。

    ——摘编于《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晴观察记》

    从材料中提炼出李鸿章就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思想观念,结合材料说明你的依据并对该思想观念进行简要评价(要求:提炼准确,分析充分,评价客观全面,历史观正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甘南藏区位居甘肃西南,藏民人口占绝对多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甘南藏区地方治理仍“行土司制度,分有头目、总丞、总管、头人四等,或系世袭,或由藏民推选”,其头目、总管等负责民刑诉讼、差役以及兵马钱粮的征收。

    20世纪40年代初,国民政府将甘南藏区保甲制度提上议事日程。1941年6月26日,黑错会议召开,会议主要通过了《十大决议案》与《六条藏民公约》。《十大决议案》最核心的内容是“树立保甲制度”:建立乡镇基层组织;乡镇保甲长人选,在各地土官、寺僧、总管、头人中,择优加以委用;保甲编组,不分汉回蒙藏,以地域为单位混合编组……。《六条藏民公约》规定:“实行三民主义,拥护中国国民党;拥护国民政府及最高领袖蒋总裁;绝对奉行甘肃省政府与各该县局政府一切法令……。”

    尽管制度推行步履维艰,但保甲工作的实施使甘南藏民开始接触到“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对该地区基层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柳德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甘南藏区保甲制度之推行》

    (1)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政府在甘南藏区实施的保甲制度与原土司制度的区别。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南藏区推行保甲制度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三国干涉还辽后,日俄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拒不撤兵。俄国这种独占中国东北的行动引起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强烈不满。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在战争中,日本所耗战费达15亿日元,动用兵力近110万人。俄国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下。这场战争虽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两国均已精疲力竭,无力再战。双方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

    ——摘编自马骏《日俄战争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东亚局势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韬从19世纪70年代起逐渐关注他所倡导的富强运动中人的问题,他认识到“国之强弱何由哉?……人材之盛衰为之也。…‘治国之要,曰举人才”。

    王韬对自古至今中国社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反审。传统人才观带有浓重的伦理至上的色彩,片面地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至善。王韬认为这些人除了怀抱“圣贤之典籍”和所谓道德修养以外,别无所有,是一种“伪才”。他认为富强运动不仅需要一个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技术员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

    同时传统人才观坚持的中国中心主义的立场,凡是沾一点“夷”边的学问、技能、人才,在传统人才观里是毫无地位可言的。王韬则突破了民族本位主义的藩篱。他以世界意识和多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才问题。他既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学之才,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

    ——摘编于张海林著《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韬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