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1 题,其中:
单选题 37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3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7 题
  1. 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A. 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 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 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

    A. 计口授田

    B. 设立三长

    C. 议定俸禄

    D. 移风易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朝时期,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诗歌创作。下列诗词中能折射出宋朝城市商品经济新发展的是

    A. “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B. “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C. “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宣”

    D. “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庆历新政

    D. 王安石变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 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 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C. 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D. 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A. “求之性情”

    B. “发明本心”

    C. “内积忠信”

    D. “只是致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A.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 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 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 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   ④官僚政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选项中,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的是

    A.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C. 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D. 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A.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 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 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 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 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 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 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 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A. 鼓励婚姻自由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加强基层控制

    D. 实行重农抑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A. 周王“授土”“授民”

    B. 秦国的商鞍变法

    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如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 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C. 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 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隋唐时期,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 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 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C. 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 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 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 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 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A.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 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唐贞元八年(792年)六月,江淮等南方诸州“霖潦为灾、浸没田畴、毁败庐舍”,有大臣上奏“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要求宜速救灾。对该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安史之乱对经济破坏严重

    B. 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

    C. 江淮地区成为了政治中心

    D. 关中地区是朝廷财赋重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宋代有大量农户脱离单纯的粮食生产,各地出现了许多以种植经济作物为生的菜园户、花户、药户、漆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些专业户部分或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更大程度上面向市场。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物种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②广泛种植高产作物玉米和烟草

    ③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基本完成

    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图是南宋临安城的城市布局,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经济职能是临安城首要功能

    ②皇宫偏居城南表明皇权衰落

    ③水运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途径

    ④周边城郊地区商业活动繁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王安石担任鄞县知县时,为使经济状况不佳的中下等级的民户能及时耕种收获,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他们,约定到秋收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免遭豪强兼并之家的重利盘剥。这一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化为

    A. 市易法

    B. 均输法

    C. 免役法

    D. 青苗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A. 水排

    B. 曲辕犁

    C. 筒车

    D. 木棉纺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受到威胁,各朝代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措施。下列措施与“分宰相军权”相关联的是

    A. 汉设立中朝

    B. 唐设节度使

    C. 宋设枢密院

    D. 元设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 顾恺之《洛神赋图》

    B.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 王祯《农书》

    D.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元朝设中书省分割了丞相的行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古代政治部分

    材料一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如何管辖维系的?秦朝疆域的确定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

    ——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经济部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増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唐以前和唐朝的都城为了确保安全,加强防卫警戒,采用封闭式结构。四周由“城”和“郭”等多重墙垣组成骨架,封闭整个城市。城郭以内,宫殿、官署、食库、贵族官僚的府第也都筑有墙垣,甚至作为居民聚居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也建有围墙,设置警卫。唐宋之际,都城的封闭结构发生了变化。北宋东京出现沿街的各种商店酒楼;有不少商业繁荣的街道分布在交通要道。这是都城制度的重大变革,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活跃有关系,也与手工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和行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关系。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宋城市呈现的不同特点,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3)依据材料三,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文化

    材料一  唐代印刷品中,历书(日历)占很大比例,质量也较其他印刷品为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需要掌握农时和节令的变化,因而社会需求较大。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以及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吉凶禁忌,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为了争夺市场,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摘编自罗仲辉《印刷史话》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唐代印刷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熹回答说:“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申《简明儒学史》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材料三  《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两派争论情况简表

    (3)阅读材料三,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