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 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正式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列宁《四月提纲》出现后,普列汉诺夫评价为“梦话”,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

    A. 他正确地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B. 他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方向

    C. 他认为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他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 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 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A.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 元曲和傩戏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风俗画和文人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这一主张的倡导者最有可能是

    A. 薄伽丘

    B. 伏尔泰

    C. 马丁·路德

    D. 莎士比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宋廷下诏,命令各路提点刑狱司“所至,取民籍视其差等,不如式者惩革之;劝恤农民,以时耕垦,招集逃散,检括陷税,凡农田事悉领焉”。材料表明

    A. 北宋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B. 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 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 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 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 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代外销瓷》一文的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A. 产品用途

    B. 釉色的区别

    C. 器物纹饰

    D. 产品质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材料的观点是

    A. 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

    B. 统治者必须懂音乐

    C. 礼和乐反映了周代的社会政治生活

    D. 乐是古代经济文化的一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李约瑟针对中国古代史书中有关日食的记录指出: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表明在中国古代

    A.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

    B. 历代史学家多能秉笔直书

    C. “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D. 日食和统治状况息息相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新书》中说:“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周易》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 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要求奕经详问英夷俘虏,“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实质反映了

    A. 晚清政府的封闭无知状态

    B. 两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C. 道光皇帝的天朝上国观念

    D. 统治者对战争形势的关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具有

    A. 侵略性

    B. 世界性

    C. 反动性

    D. 民族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六国的欧洲无疑是不完整的。西部还有重要的空白,向东则遇到‘铁幕’这一障碍,它(铁幕)后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另一个共同市场”建立的目的是

    A. 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

    B.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C. 促进欧洲各国的合作和发展

    D.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中国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情况的是

    A. 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B. 第一大工业是面粉业,第二大工业是纺织业

    C. 重工业超过了外国资本

    D.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下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 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的典型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不包括

    A.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 进行了改革开放

    D.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30年3月,闽西工农兵代表大会强调:各级政府办事人员每月伙食不得超过4元5角,零用钱暂定大洋2元,5人以上的政府方可另设伙夫编制,5人以下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津贴伙食,由其自己设法解决。这些规定

    A. 体现了党“精兵简政”的要求

    B. 适应了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需要

    C. 借鉴了苏联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经验

    D. 有利于红军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苏联)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一)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二)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 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有学者指出,二战以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二战后,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为“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出现

    C.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D. 新兴工业国家战略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以下图片解释错误的是

    A. 亚太经合组织反映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B. 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柏林墙的修建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和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英两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