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37 题,选择题 3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1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37 题
  1.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96年梁启超发表《西学书目表》,著录译书约300种,分西学(电学、化学等)、西政(官制、法律等)、杂类(游记、报章等)三大类。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出现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B. 译书水平的不断提高

    C.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D. 变法维新的时代呼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0年初,陈独秀在武汉发表演说,指出必须“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的苦、有产的安享”;“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用,应归为社会的共产”。这可直接佐证当时

    A. 封建礼教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B. 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改造问题

    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 表明新中国建设已摆脱了苏联模式

    B.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淸朝袁枚(1716-1798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无复男女之嫌……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 重视经世致用思想

    B.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理学思想受冲击

    D. 教育平等观念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普鲁斯特认为,必须把《百科全书》编纂者们如狄德罗、伏尔泰等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据统计,《百科全书》作者中,有4%是商人或制造业者,有贵族头衔的占同样比例,医生15%,政府官员12%,神职员8%。这反映出

    A. 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启蒙运动得到少数富贵精英的支持

    C. 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认识

    D. 社会结构中资产阶级已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

    A. 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

    B. 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

    C. 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

    D. 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 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 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 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 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 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 “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 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D. 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欧洲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

    C. 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北魏时期

    A. 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

    B. 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

    C. 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

    D.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 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 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 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 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 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2017年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道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的这一思想

    A. 突破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C. 效仿了苏俄的经济政策

    D. 开始了自身的政治转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有人据《孙中山全集》第3-11卷统计,孙中山在1914年至1925年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的认识达166处,其中仅1914-1919年就达58次,这一时期他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可能认识到的是

    A. 失败源于未发动工农群众

    B. 民主革命不能依靠军阀

    C. 革命组织的涣散后患无穷

    D. 人民民主意识必须增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982年,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这给刚刚致富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与迷惘。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下海”逐步取代“投机倒把”,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变化说明了

    A. 领导人言行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B.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合乎人心

    C.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渐被打破

    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A. 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 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 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

    D. 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下图所示东西方两部文学巨著,其产生的相似社会背景是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宗教神学束缚思想

    C.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想主流

    D. 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美国学者孟德卫认为:“在18世纪的法国,没有神圣启示的儒学,作为一种令人赞赏的哲学被反基督教的启蒙思想家接受。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成了启蒙思想家向欧洲宣传的极好典范。”这表明

    A. 中国制度符合启蒙思想家的设想

    B. 启蒙思想家吸收了儒学合理成分

    C. 中国已经成熟实施开明专制制度

    D. 启蒙思想和儒学有共同的价值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戏曲

    A.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C. 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D. 拓宽了史学研究视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2年10月康有为等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宣扬“欲不亡中国乎,必至诚至尊孔子为教主始也”。1914年9月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同年教育部也命令恢复读经、祭孔。这反映出

    A. 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展

    B. 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弘扬

    C. 新文化运动是历史必然

    D. 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将刘知几的论史家“三长”和章学成的“史德”论合并.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并对史德作出新解释。他认为对历史“应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据此说明梁后超认为历史研究应该()

    A. 注重学识,还原真相   B. 力求创新,德才兼备

    C. 毫无偏私,务求公正   D. 兼具四长,找准史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他们从广阔的领城和空间,以不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的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救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却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地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指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传播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城,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材料三  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其所产生的影响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借助的“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思想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证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东西方再造文明,方法都是积极汲取古今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继承了旧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一种崭新的文明。

    ——徐坚《文明的再造与复兴》

    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再造与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相关中外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