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非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唐代有关物价的史料记载,粮价记载较多,手工业品价格记载较少;荒年的粮价记载较多,平年的粮价记载较少;米、粟和绢帛的价格记载较多,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价格很少见。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生活资料的余缺调剂

    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C. 水旱灾害的连续发生

    D. 家家户户的自给自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粮食出口区。清代中叶,按耕地数和人口计算,即使只利用一半的耕地,该地粮食供应本应充足。事实上,广东全省每年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输入稻谷400万石左右,至少一半是供应珠江三角洲的。清代中叶珠江三角洲缺粮的主要原因是

    A. 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D. 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统计,到1860 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 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 所,学生有1000 余人。这些学校的创办(   )

    A. 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 以工业革命完成为背景

    C. 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D. 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

    B. 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C. 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A. 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B. 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

    C. 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

    D. 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40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主席奠克-维卡在致荚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适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材料反映出

    A. 清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大英帝国尊严

    B. 英国通过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

    C. 中英之间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D. 工业革命使英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 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 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 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A. 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B. 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 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D. 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裂痕”,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B. “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C.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D. 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

    A. 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 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 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 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

    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这说明李斯认识到

    A.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必要性   B. 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 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 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 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自1707年起,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国王仍可通过赏赐官职、年金等方式控制议会。据统计,18世纪初,英国有120名议会下院议员从国王和政府那里得到职位、年金,以后多年此类议员有增无减。这些议员对国王感恩戴德,惟命是从,被称为“宫廷党”。上述史实反映出英国

    A. 王权衰落过程的曲折

    B. 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

    C.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 立宪体制下王权的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称,“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这段话主要说明

    A. 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B. 直接民主制难以实行

    C. 宪法缺乏对人权的保护

    D. 精英政治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暴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 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B. 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 中共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D. 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 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 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 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 中国、美国、苏联

    B. 英国、美国、苏联

    C. 中国、苏联、美国

    D. 美国、中国、苏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 是原始社会后期至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 增加了犁评,可以调节如土的深浅,当时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历史学家黄仁宇指出,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在此,作者最想表达的是

    A. 明朝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

    B. 明朝商人靠诚信经营以获取利益

    C. 明朝的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明显

    D. 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的商帮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面图表反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美地图标“福克兰群岛”》的争议情况。由此可知

    1764年

    法国在群岛东部建立居民点

    1765年

    英国在群岛西部建立居民点

    1767年

    西班牙购买群岛东法国居民点

    1816年

    阿根廷独立后接管群岛东部

    1833年

    英国将阿机延官员从东部驱逐

    1982年

    英国挫败阿根廷攻该群岛计划

    2016年

    英国不承认联合国判归阿根延

    A.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体

    B. 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C. 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参加者有商人、贵族和市议员等。英王特许其经营自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间广大地区的贸易,其他英国商人未经批准不得在此地区贸易,违者受罚。作为贸易股份公司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在18世纪,其贸易规模远远超过任何别的国家的公司。到1762年英国政府通过特许状授于公司许多权利;制訂法律来约束公司职员,对违犯者可处以罚款、监禁以至死刑;建立市政府和法院,有权任命官员;可建立军队;铸造印度货币,在印度使用;对非基督教民族的宣战媾和权利;处理战争所得领土的权利,包括交还、占有及其它处置。

    ——林承节《英国东印度公司怎样从商人组织转变为XXXX》

    材料二1757年后行商制度只在一口通商的广州继续实行,承充行商的必须是“身家殷实之人”,经地方官核准后发给“行贴”。行商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外商垫付海关税银,然后在外商购置货物时一并扣清;二是为外商代购代销进出口商货,所有大宗商品都由行商垄断经营;三是行商代表官方办理外商的各种事宜,外商的要求和书信由行商向官府传递;四是负有监督外商之责,史载“行商防止商馆的洋人在居住及外出时不遵守《管理夷商办法》,监视洋人游览时遵守八项规章中所列有关事项。”由于清廷对外实行低税制、减税和免税等优惠,以及管理的不断松弛和软弱无力,为外商在华贸易大开了方便之门。

    ——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清朝行商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评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清朝行商制度的不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的屡次败北,彻底暴露出旧有军的腐朽,朝野上下群起呼吁必频改革旧军,建立新军。基于这种形势,袁世凱向光绪帝建议改革军制:募练新军。他的主张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于1895年12月8日获得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建科军的权柄。军队设督练处, 袁亲自领督练官。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建制,,营制分左右两翼,每翼分統步、炮、马、工程、辎重各兵种;教官多自德国聘任;新式武器多从德囯购置,全军一律习洋操,实开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袁世凯在军队中大树特树个人绝对权威,通过官禄利诱,很快培植起一批亲信死党,把军队训练成带有浓烈人身依附性质的武装。   

    ——摘编自罗雪《晚清军事制度变革及其念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廷新建陆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建陆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