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2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5 题
  1. 祭祀祖先和赏赐记载是青铜器铭文的两项重要内容。商周人的家族观念相当浓厚,每位家人的成就都与祖先有关;王被视为上帝的表现者,王所赏赐之物即“天恩”,领受天恩者自然必须上告祖先,一同分享荣耀,祈求保佑,以使家族所受之天恩能永垂不朽。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君权神授”理论初步成熟 B.特定历史时期的治国之术

    C.分封制确立天子“天下共主” D.政治运作体现神权高于王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上述情形的出现

    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 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

    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 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了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交换媒介的这一变化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表明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C.反映出商品经济呈现一定波折 D.源于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勤于听受、事必躬亲的皇帝,“留心治道,无惮疲劳”,“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夜分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这反映出

    A.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的必要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C.政府行政效率有较大提高 D.隋朝科举选官制度亟待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宋时期,“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枢密院设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由文臣担任,三衙设殿前督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督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督指挥使司,由武将担任,典型的“以文制武”、“重文抑武”。这一设计

    A.有助于增强北宋军事实力 B.实质是中央集权的强化

    C.遵循分权与制约平衡原则 D.是政治制度创新的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朱元璋多次表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千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赉(赐,给)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对这一朝贡贸易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推动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B.主张中外之间国家关系的民主化

    C.儒家思想在外交领域的具体运用

    D.直接扩大了明朝的政治统治版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特殊时期。民间出现大量数学书籍,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朗朗上口,珠算逐渐普及。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突出 B.科学理论研究氛围浓厚

    C.士人价值取向呈现重大变化 D.工商皆本成为社会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大批学者重视实证研究,致力于用考据方法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被称为“汉学”(因其研究儒学经典方法近似汉代儒生)的学风。相反,理学则被称为“宋学”。这表明清朝初年

    A.理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B.鼓励学术的自由争鸣

    C.孕育着对传统的反叛 D.试图复兴汉代新儒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42年,在中国常年进口的物品总值中,鸦片居第一位,占55.2%;棉花为第二位,占20%;棉织品居第三位,占8.4%。1867年,棉织品跃居第二位,占21%;鸦片仍居第一位,但比重已下降到46%。到1885年,棉织品已经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20年代。中国近代前期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动说明

    A.各阶级的救亡图存成效显著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C.列强对华侵略呈现一定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驻京记者由天津拍发至上海的新闻专电,清廷正在查办一名渎职人员。这表明当时中国

    A.电报业务发展相对有限 B.新闻传递方式较为落后

    C.通商口岸电话得到普及 D.新闻事业实现同步直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日甲午战争后,“文学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一个接一个被提了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界革命”、“史界革命”等接踵而起,“文明结婚”、“文明脚”、“文明戏”等成为时髦词汇。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体西用”的延续 B.维新变法与暴力革命之争

    C.中国复兴之路的探讨 D.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4年,上海一宗族修改族会章程,规定族人在族会中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分、年龄等因素决定。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辛亥革命共和观念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C.马克思主义为正统思想 D.国共合作北伐胜利进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时期内不同年份各民族工业部门资本占全国总资本比例示意图(占全国总资本比例1为年份1的情况,占全国总资本比例2为年份2的情况,年份2较年份1晚些)。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清政府为支付对日巨额赔款,鼓励兴办实业

    B.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内市场统一

    C.政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华,发展战时生产

    D.新中国成立在即,重工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1943年美国外交官们报告:“(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当前政策与正统共产主义相去甚远……已经举行了普遍选举,个人的经济自由相对而言未受限制,这一政权看来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其说是共产主义的政权不如说是农业民主的政权更为准确。”材料表明

    A.中共坚持统一战线思想 B.百团大战赢得美国称赞

    C.中共践行人民民主专政 D.中共出现“右”倾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62年与1959年相比,中国农产品收购价格,粮食、棉布、油料和生猪平均价格分别提高了20%、10%、13%和26%;对粮食主产区实行超额收购加价的奖励,平均加价5%。上述做法

    A.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B.有利于扩大工业品的农村市场

    C.消除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弊端 D.促使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加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读1952年、1957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该图直接反映出

    1952年、1957年各类所有制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

    A.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B.工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巩固

    C.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93~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了200多部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如《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A.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C.“双百”方针的提出助推文化建设 D.文化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开始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历史学家欧伯尔指出,以雅典的政治文化为参数,问雅典人何以未能赋予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政治权利,不如问他们如何能在成年男性公民中取得政治平等和限制精英的政治特权。这表明雅典公民

    A.倡导政治权利上的平等 B.崇尚三权分立运行机制

    C.追求决策中平等发言权 D.积极捍卫直接民主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希腊人对外部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到国外去旅行……旅行时,他们总是保持着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他们探究一切事物,将所有的问题都搬到理性的审判台前加以考察。”这种好奇心表明古希腊

    A.否认绝对权威,反对宗教迷信活动

    B.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为对理性的崇拜

    C.追求政治权利平等,反对精英政治

    D.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文思想萌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世纪中期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共35卷,撰稿者多为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化精英,提倡以进步去战胜谬误和偏见,代表着当时最高学术水平。这表明,《百科全书》的编撰有利于

    A.科学摆脱宗教神学束缚而独立 B.完成自然界认识首次理论综合

    C.弘扬科学和理性推动思想解放 D.传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学者丁建弘指出,德意志帝国初期的宰相主要职责大多数不是作为帝国首席大臣而是作为普鲁士首相来履职的。1872年,帝国首相俾斯麦试图将普鲁士首相一职交给罗恩,但很快发现这是不明智的。德国宰相的这一特点

    A.植根于帝国政治的特殊性 B.缘于落后的工业生产实力

    C.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体现出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指出,苏联工业化期间,农民牺牲太多,建立起高度集中、一时也能行得通的模式,这实际上是“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模式的再版”。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推行余粮收集制增强实力 B.未能使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C.依靠中央计划的手段推行 D.始于应对战争的关键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20世纪30年代,多数法国作家的小说不再是仅仅为了供读者得到某种消遣,而是力求表现人类在世界上的处境,以及在这种处境下应当采取的态度,“人类处境”小说应运而生。这类小说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存在共和政体和君主政体的激烈之争

    B.受到危机的冲击,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面临接受美国援助和摆脱控制的选择

    D.陷入法德和解与法德继续为敌的困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56~1957年,美苏之间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对中东、非洲和亚非发展中国家施加影响的竞争。在美国看来,其争取对第三世界影响的努力受到了中国的阻碍。同时,美国认为中国在“觊觎”东南亚,是其在这一地区安全利益的最大隐患。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奉行的杜鲁门主义获得新运用

    B.中国通过联合国大会支持发展中国家

    C.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D.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卷入了美苏冷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根据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世界和第三世界1936—1971年分别占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比重情况如下表。该表反映出1936—1971年

    项目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

    占世界贸易比重

    1936—1938年

    1963年

    1971年

    1938年

    1948年

    1963年

    1971年

    资本主义世界

    全体

    76%

    62%

    61%

    64%

    59%

    63%

    68%

    美国

    32%

    32%

    33%

    10%

    16%

    11%

    13%

    第三世界

    5%

    9%

    13%

    35%

    36%

    25%

    22%

    A.布雷顿体系关贸总协定提升美国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差距渐趋缩小

    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逐步增强

    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呈现变化态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贵族渐渐崩渍,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子贡“不受命而货殖”,即自由经商也。其后如范蠡、段干木、白圭诸人,类皆赖藉政府上之地位,……而干商贩之新事业。……自春秋以迄战国中期,历时三、四百年,人口繁殖,耕地日辟,游牧之戎狄渐次同化,或消灭,或避去,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此皆当时商业都市骤盛之原因也。举其著者,如临淄、邯郸、大梁、郢、陶等。其间惟陶因交通关系,特殊发展,余皆各国之首都。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美德的建构。但是共和主义却主张为了公共善与个体幸福,公共权力必须积极作为,加强公民美德教育,而不是等待个体的道德自觉;此外,自由主义主张个体权利的天赋性,共和主义的美国宪法却认为,个体对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共同体所负的责任与义务更加具有优先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宪法的制订者完全摈弃了自由主义,受自由主义大环境的强势影响以及自由主义本身内在合理内核的存在,美国宪法共和主义不能也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制宪者即要反对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又要保护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的适当诉求,以实现对自由主义的超越。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依据材料一比较近代西方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发展法、美共和主义表现,并简要说明其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汉武帝采用策问(考试)的方法,凡对策公开讲黄老刑名纵横的人一概罢黜不取,独取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都给好官做。从此诸子百家被黜,儒学独尊,特别是《春秋公羊》学成为最通显的儒学。

    武帝时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

    汉武帝采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京师立学校,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士人都变成儒生了。京师的学校(太学),五经博士当教官,有正式学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全国各郡保荐学生到博士处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一样,名额不定。两种学生都是一年考一次,考上、中两等的给官做,考下等的黜令退学。又选通经学的小官吏做地方官府的卒史,职务是用经义装饰政事。从皇帝丞相一直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政治思想统一了。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曲》、《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