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单选题 7 题,实验题 4 题,计算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7 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和光从水中到空气中,传播速度都将变大

    B.弹琴时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主要是为了改变音色

    C.核电站的能量转化为: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核能发电是利用原子核聚变或裂变释放的核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下列成语涉及的光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立竿见影”,影子是竿的像,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杯弓蛇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蛇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

    C.“凿壁偷光”,是光的折射现象,透过墙壁的光会发生偏折

    D.“坐井观天”,是光的反射现象,说明进入蛙眼的光线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 B.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

    C.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 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关于电磁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甲图闭合开关,线圈转动,说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B.乙图给导线通电,号线附近磁针发生偏转,电磁铁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C.丙图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会偏转

    D.丁图此实验说明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所示,木块以一定的速度滑过A、B点,到C点滑出下落至D点,A和B、C和D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h。若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则对木块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D点与A点相比,动能增大,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B.A点到C点减少的重力势能大于C点到D点减少的重力势能

    C.B点的动能可能等于A点的动能,但可能大于C点的动能

    D.B点的动能可能等于D点的动能,但一定大于A点的动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如图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质量为1kg,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一质量为500g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不计绳与定滑轮间的摩擦力,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已知托盘质量为50g,当其中不放物体时,对木板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1=3N,恰能使滑块和木板一起沿桌面向左匀速运动了0.3m。若撤去F1,当托盘中放入质量为100g的砝码时,滑块刚好向右匀速运动,木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若此时对木板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2,使木板恰能沿桌面向左以0.2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桌面对木板的支持力为10N

    B.在拉力F1作用下,滑块和木板一起向左匀速运动时,克服桌面对木板的摩擦力做功为0.9J

    C.当滑块向右匀速运动,木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桌面对木板的摩擦力为1.5N

    D.F2的功率为0.9W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30Ω,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电压表的示数与滑动变阻器R2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为20V

    B.R1的阻值为50Ω

    C.为了保证电压表不被烧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4-30Ω

    D.开关S闭合后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14.4W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4 题
  1.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____(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____态,冰熔化过程中在a点时的内能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点时的内能;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象中的DE段,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近处的手指(如图1),看到手指的____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2),看到房屋的____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明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3所示的光具座上,实验中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小明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蜡烛向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3)小明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4所示。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移动光屏____承接到像(选填“能”或“不能”,下同),再把光屏放在蜡烛左侧,移动光屏____承接到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小文发现:生鸡蛋放入水中会下沉,鸡蛋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他来到实验室做实验。

    (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使天平横梁平衡:他把鸡蛋放入天平左盘,正确操作后。天平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鸡蛋质量是____ g,他又按图丙所示的方法测出了鸡蛋体积是____cm3,则鸡蛋的密度为____kg/m3;

    (2)小文回家后又想测熟鸡蛋的密度,他把熟鸡蛋放入水中发现它也下沉,于是他找来家中的一个柱形薄壁的透明杯子、小米、刻度尺、水盆和适量的水,进一步测出了熟鸡蛋的密度。请你帮他将后面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写出熟鸡蛋密度的表达式。

    ①向杯内倒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内水的高度为h1;

    ②将鸡蛋浸没在杯内的水中,用刻度尺测出杯内水的高度为h2;

    ③取出鸡蛋,将杯内水倒净并擦干,放入适量小米,其漂浮在水盆中如图丁(放小米的目的是使杯在水中不倾斜),用刻度尺测出杯底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3;

    ④________,用刻度尺测出杯底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4,熟鸡蛋的密度表达式为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恒为4.5V,小灯泡标有“2.5V”字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 2A”和“50Ω  1A”,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如图所示,实验电路存在连接错误,只需改动一根导线,即可使电路连接正确,请你在应改动的导线上打“×”,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接法。

    (______)

    (2)正确连接导线过后,逐渐移动滑片,看到电压表示数如图乙,为使灯泡正常发光,应向_____(填“左”或“右”)端移动滑片P,图丙为灯泡的U-I图象,可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W,根据上述情况,实验中应选择的滑动变阻器为_____。

    (3)完成上述实验后,实验小组又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电路,测出了额定电流为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方案如下:(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R1)

    ①闭合开关S1,移动R1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灯泡正常发光;

    ②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保持R1滑片位置不动,移动R2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

    ③保持_____滑片位置不动,将另一个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左端,电流表的示数为I1,再将此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右端,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④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额=_____(用、I1、I2、R1表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2 题
  1. 火锅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饮食方式,如图为小明家使用的一款电火锅工作电路的原理图。它有高、中、低三个加热挡位,旋钮开关可以分别置于“0和1”“1和2”“2和3”或“3和4”接线柱上。正常工作时,低温挡功率为高温挡功率的,R1=242Ω,R2=60.5Ω,(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求:

    (1)高温档工作时的功率是多少?

    (2)低温档工作时,R3的电阻是多少?

    (3)某次聚餐小明关闭家中的其他用电器,只让电火锅独立工作,用高温挡加热汤液2min,电能表的表盘转了81转。此时电路电源的实际电压是多少?[电能表的铭牌上标有3000r/kW·h]。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甲所示,均匀圆柱体A的重力为86.4N,底面积为120cm2,密度为0.9g/cm3;足够高的圆柱形薄壁容器B的底面积为200cm2,把A、B置于水平地面上,用细线拉着物体C从距离液面一定高度处缓慢放入容器B的液体中,直至物体C接触容器底部,整个过程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随物体C下降高度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圆柱体A对地面的压强;

    (2)容器B中液体的密度;

    (3)将物体C从液体中取出后(不考虑物体C表面沾有液体),将圆柱体A缓慢放入液体中,求液体对容器B底部的最大压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