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材料分析题 4 题,单选题 1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9年12月,为从陆路南下印度洋,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遭到当地人民的奋起抵抗。1981年,一些抵抗组织联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并开始接受美国、巴基斯坦和埃及等国的军事援助,在全国开展抵抗苏军入侵的斗争。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开始寻求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8年4月,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由苏美两国予以保证的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5月15日,苏联和阿富汗发表联合声明:根据日内瓦协议,苏军从今天开始撤离阿富汗,撤军将在9个月内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苏联不再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政治过度干预。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形成了代表不同种族、部落、家族的相互斗争的势力集团。本来各个势力集团长期冲突不止,加上外国势力的插手后就加深了这种仇恨。“9·11”事件后,阿富汗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摘编自陈少晶《美国从越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问题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多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品种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唐后期发展起来后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是有能力独力担当国家财赋重担。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179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利局,奖励技术引进和创造发明。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等国家逐步解除技术封锁,美国得以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为了解决资金的匮乏,美国各级政府努力维持国际财政信誉,建立健全的金融组织机构和信息中心。1908年美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4亿美元,除了用于铁路系统外,还进入了银行、工厂和采矿等部门。19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和《鼓励移民法》,为外来移民提供保障。1860—1900年,进入美国的国外移民总数达1400余万,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摘编自廖君湘《对外开放与十九世纪晚期美国的经济起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简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建立了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为皇太极推行汉化运筹帷慢。皇太极执政伊始,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海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皇太极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为了清除北方、东北方向来的威胁,皇太极加紧进行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抚工作。

    ——陈克进《略论皇太极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太极的施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皇太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改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农民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提高。土改后一部分农民不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无力抵御大的自然灾害,在农民中产生了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并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于当年12月下发给各级党委试行,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按照积极发展和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和逐步推广的方法,大量地发展劳动互助组,把农业发展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到1952年底,组织起来的农户,老解放区占65%以上,新解放区占25%左右,全国还成立了4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创办了几十个高级社。

    ——摘编自姜帆《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劳动互助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农业合作取得成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B. 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 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D. 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关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围,传统看法认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阶层,近来学者又多认为天子、诸侯亦行宗法制。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进而认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门外,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奴婢除外)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围

    A.因众说纷纭而无法确定 B.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证

    C.传统看法接近历史真相 D.拓展研究视角可能得出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代时,董仲舒、刘欲等“新儒”受到政府重视;宋代理学家则尊“孔孟”,孟子的社会地位上升。明太祖一度撤走孟子在文庙中的配享,遭大臣反对后又收回成命,但删去《孟子》一书八十五条内容并规定所删部分“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这些现象说明

    A. 君主个人意志决定了儒家地位

    B. 多种因素影响了儒学传承发展

    C. 儒学自我调整以适应现实需求

    D. 孟子是传统儒家中最大的另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即许多地主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无法直接经营土地,把土地租给佃农后,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之礼。由此可见,永佃制的出现

    A.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 B.使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松弛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资本主义租佃关系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这种观点

    A.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B.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

    C.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

    D.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7年7月,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紧急指示,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职。同日成立的临时中央开会讨论挽救时局的办法。重视武装斗争,抓枪杆子,针锋相对地反击蒋、汪对革命力量的镇压,成为临时中央明确的指导思想。这说明此时

    A. 共产国际支持中共独立自主

    B. 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C. 国共合作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D. 毛泽东成为事实上的领导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

    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

    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  )

    A. 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 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 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

    D. 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7世纪,经济发展受到专卖、土地等因素限制的资产阶级,依靠农民群众,发动了英国阶级革命,但革命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长老会派、独立派、平等派,分别代表了大财团、工厂主和乡绅、小手工业者和士兵等,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据此

    A.可以佐证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光荣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重建金本位制,限制金融领域的投机,由中央银行进行合作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罗斯福表示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导致会议不欢而散,反而促使贸易战日益激化。这说明

    A.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B.英美争夺世界贸易领导权斗争激烈

    C.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D.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C.E.Black)指出: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性转变发生在1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第二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而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则是……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第一、二次大转变是在各个地域或各个民族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下个别实现的。而第三次大转变的情形恰恰相反。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要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它在地球的某一区域首先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关于第三次转变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