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27 题,单选题 4 题,连线题 3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7 题
  1.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只要仔细地阅读《论语》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就不难发现二者都有其中心概念。二者的“中心概念”分别是指

    A. “仁”“感觉”

    B. “礼”“德性”

    C. “仁”“德性”

    D. “礼”“道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A.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墨家

    D. 墨家、道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反专制思想

    D. 理学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由此可知

    A. 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B. 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C.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D. 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

    A. 个人主义迅速成长

    B. 平民地位不断提高

    C. 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 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 宋朝程朱理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 主张民贵君轻

    B. 维护统治秩序

    C. 强调层层分封

    D. 体现以德治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A.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 温故而知新

    B. 兼相爱、交相利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弱者道之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A. 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 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 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 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 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知行合一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理论

    C. 封建迷信思想

    D. 君主专制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尚书·虞夏书》中说“皇祖(大禹)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主张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B.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D. 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齐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明确提出上述思想观点的学派有

    ①道家学派

    ②斯多亚学派

    ③儒家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提出“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也有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有人针锋相对,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下列思想家,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是

    ①苏格拉底

    ②芝诺

    ③庄子

    ④荀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古代希腊文明萌芽了早期人文主义精神。下列言论体现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是

    ①知识即美德

    ②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人非工具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 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 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 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4 题
  1.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顾炎武曾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乡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对其主张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政府扶植手工业生产

    B. 发展外贸

    C.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D. 重商抑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重视

    A. 宗法关系

    B. 道德规范

    C. 战争祭祀

    D. 儒家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黄宗羲“工商皆本”

    ②陆九渊“心即理也”

    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简要评价材料二、材料三中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镰、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探究。

    群星闪烁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分道扬镳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

    西学东渐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