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A.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 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C. 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D. 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书•贾捐之传》记载:珠崖那屡叛,贾捐之建议放弃珠崖,元帝就此向“丞相、御史”。丞相认为“捐之议是”,“上乃从之”。这一现象反映了汉代

    A. 皇权受到了相权的制约

    B. 地方政治秩序混乱

    C. 丞相在政权中的影响力

    D. 中央集权面临威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记载:中唐时期,关中地区闹灾荒,衣食涨价,文人可以诗换取衣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及大臣都爱诗,商人便以高价收购当时的名诗回国倒卖。这说明

    A. 诗歌具有实用价值

    B. 当时外贸政策开明

    C. 唐诗具有教化功能

    D. 国内外市场很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

    C. 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

    D. 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于洋人在华设线之请求,李鸿章认为,“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阻”,“至若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可见,当时李鸿章的态度是

    A. 以夷制夷

    B. 积极支持

    C. 委婉拒绝

    D. 实业救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反映了晚清民众起义改数的统计情况(单位:次),这一统计说明

    A. 中国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B. 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C. 清朝中央政府统治虚弱

    D. 民族危机激化阶级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28年6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上提出:“中国革命发展趋势和反动努力的加强,与中国不能统一以及革命不平衡性,证明中国革命有割据的可能,在南中国几省目前就应该开始割据局面的准备。”这一讲话体现出

    A. 周恩来财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

    B. 周恩来对“城市中心论”的批评

    C. 周恩来对毛泽东新理论的支持

    D. 党对农村革命意义的认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世界城市化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小于30%是起步阶段,30%--60%是中期阶段,60%--80%是后期阶段,大于80%是终期阶段。据此,下表中的信息说明我国

    年份

    1949年

    1981年

    1995年

    1996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

    10.64%

    20.16%

    29.04%

    30.48%

    A. 城市化起步晚,速度快

    B. 特別重视城市化发展

    C. 城市化建设任重道远

    D. 城乡发展失衡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说,由于公民集团人数少,其内部的分化会变得很刺目,任何利益与权力的冲突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震荡。这一观点实际上揭示了古代希腊

    A. 城邦改革深入的原因

    B. 民主封闭性的弊端

    C. 制衡机制形成的意义

    D. 公民于城邦的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康德著有《实践理性批判》,其中“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可见,该著作的主旨是

    A. 说明理性的重要性

    B. 突出人的主体性

    C. 阐述道德的内涵

    D. 思考人的意志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斯大林在1931年2月、1935年5月先后提出“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提出这两个口号的主要目的是

    A. 为国家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 促使苏联科技快速发展

    C. 保持国家政权的工农性质

    D. 加快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歇尔计划的由来有多种观点,如《国际关系史》强调的“遏制主义之父”凯南以及国务卿马歇尔对计划的影响,威廉•克莱顿在《5月备忘录》中说的“凝聚了美国智库精英的大量心血和汗水,是诸多决策机构和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等等。这表明

    A. 名人论著是历史考证的一手史料

    B. 历史真相发掘不能脱离实地调研

    C. 同一历史事实存在不同历史认识

    D. 相同史料可能出现不同历史解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在史学方面的认识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转型。他对明末不务实学、空吉心性的风气提出批评,提出“行已有耻”而又“博学于文”,那便是“修已治人之实学”。他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他反对“人君独治”,主张实行“众治”,这一主张受到后人,特别是清末士人的大力推崇。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明清之际史学方面的转型—以顾炎武为例》

    材料二梁启超首倡“新史学”,呼吁“史界革命”,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转向近代的开创者、莫基人。1895——1900年,梁启超没有专门的史学著作,其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各种政论文章如《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西方的进化论作为自己史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令人耳目一断的“君史”“民史”现。1901——1920年,梁启超从整体上对旧史学给以全盘否定,认为旧史学是愚弄人民的工具,并且大力鼓吹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史学”。1920——1929年,梁启超游历欧洲诸国,对自己曾深信不疑的进化史观产生了怀疑,在退出政坛后专心于学术研究,其史学研究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他认为“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摘编自郑向《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特点,并简评顾炎武、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更一样悠久。从远古的船舶史前刳木为舟起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见下表)。

    时代

    类型

    舟筏时代

    独木舟、筏、木板船、桨、蒿和橹

    帆船时代

    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

    蒸汽机船时代

    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汽轮机船、柴油机船、油船和散货船、大型远洋客船

    柴油机船时代

    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摘编自梅泉海《船舶发展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10月18日,狀元出身的南通大实业家张謇抵达北京,就任工商、农林两部总长。他一到任就告诫两部人员:“农林、工商部者,为人民生利,供政府分利之地也。世不思治,治无可图,分利过当,生亦不及。”他将农林、工商两部合并,改称农商部,把原来两部所设的8个司,改设为农林、工商、渔牧3个司,同时“为注重矿政起见,专设一局,共设三司一局”,所用人员共计142人,仅为原来农林、工商两部人员总数的35%左右,且增加的专职技术官员占官员总数的35%以上,张謇又增设和完善了一系列的部属专职机构,主要有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和驻美赛会监督处(保证中国优质产品顺利参展巴拿马赛会),矿务监督署,棉、糖、林、牧试验场,工业品化验处,商品陈列所,权度委员会(改进度量衡)。

    ——摘端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机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机构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逐步消除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遗留的问题.1975年,举行了一次类似于欧洲和平会议的国际会议。共有35个国家——16个北约成员国、7个华沙条约国家和12个两大联盟之外的国家——在赫尔辛基参加为期超过两年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该会议通过《赫尔辛基协议》,承诺要努力争取和平,开展经济和文化合作,保护人权。尽管协议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条约,但认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边界,并建立了“赫尔辛基观察委员会”,以对参加签署协议的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监督。苏联把承担人权看成为获得缓和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好处而付出的小的代价。它仍旧希望保持对国内和东欧卫星国的不同政见的严密控制。但是它没有预见到《赫尔辛基协议》对鼓励不同政见者反抗压迫起了多大作用。赫尔辛基会议是冷战中的缓和的高潮。此后不久,在1979年,美苏关系就开始新的一轮下滑。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尔辛基协议》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尔辛基协议》的签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是汉文帝之中子,于公元前157年即皇帝位。景帝元年(前156年)下诏“民欲徙广大地者听之”,准许百姓从贫瘠地区迁往土地肥沃地区。景帝二年又下诏:“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同时,他要求郡县官吏认真执行,规定“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他在位期间,下诏减免了一些刑法,提出“欲令治狱者务先宽”。中元三年(前147年),他下诏“罢诸侯御史大夫官”,又于中元五年“更名诸侯丞相为相”。后元三年(前141年),景帝死,终年48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景帝调整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景帝的统治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