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

    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班固“古今人表”统计,春秋与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新人”分别为当时总人数的32%与60% ,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冲击了世卿世禄制       B.世袭等级社会走向崩溃

    C.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l (12) 10简内容是:(正面): 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蛮、衿(蛮荆)。(背面):鞠(ju ,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己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

    A.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统帅百官以及起草诏令      D.拥有独立的施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C.参加科举考试己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目前史学界对于雅典是否为民主政治存在争议,其中反对者最主要的理由是雅典(   )

    A.一些功勋卓著的公民被流放        B.将军等重要职位未完全开放

    C.存在所谓的“多数暴政”         D.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数较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 “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

    A.巩因了罗马帝国统治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十二铜表法》 第八表私犯中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

    C.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690年,威廉离开英国回荷兰前的内阁会议上强调:“所有政务无一例外地要在玛丽女王出席的内阁会议上讨论。”1694年大臣施鲁斯伯里提出“女王可以听从一些负责任的大臣的建议来处理国务,但很有必要在这些大臣中确定一个为首者”的建议得到女王同意。这一变化表明(   )

    A.女王与内阁共同行政            B. 内阁获得独立的行政

    C.首相制度己经形成              D. 大臣否定女王的合法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玛丽女王于1554年郑重宣告:“除了有利于臣民的事情,她决不打算做任何事情,将来也是这样。”这说明英国(   )

    A.议会传统与议会力量壮大          B. 受本国启蒙思想影响

    C.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D.臣民为社会公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785年,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说明当时(   )

    A.英国拒绝亚当斯为驻英大使           B.美国独立地位不为英国承认

    C.美国中央政府地位不为英国承认        D.英国不承认美国共和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78年,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帝国议会通过了该法令,并经皇帝批准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 首相主宰帝国议会        B. 皇帝只在形式上批准法律

    C.首相是国家的元首        D.议会立法权受行政权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耆英,于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笼络)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这反映了耆英(    )

    A.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主张主动与西方交往

    C.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        D. 倡导应向西方学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15全国Ⅱ卷)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近人仲芳氏在其日记《庚子纪事》 中写道:是书也,乃予或见或闻,逐日记载。…… 传团民无论相离数百里,此处焚表呼唤,彼处立时便知,人亦顷刻而至,比电报尤速。又哄传能避敌人枪炮.团民用手一指,对阵枪炮即不过火,不能发声。据此,可以肯定作者(   )

    A.同情义和团运动             B.反对西方工业文明

    C.记事具有客观性            D.轻信传言罔顾真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戊戌维新之前,严复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高呼,瞻识共主”。谭嗣同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据此,两人都主张(   )

    A.发动群众        B.重视民意

    C.君主立宪        D.托古改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美国历史学家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问“两个极端”的是(    )

    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武昌起义爆发前,支持立宪运动的绝非仅仅是那些身兼各种功名虚衔的商会领导层,人数众多的工商业者实际上都持这一态度。这表明立宪派(   )

    A.反对各种“功名虚衔”         B.发展实业的愿望强烈

    C. 主导了清末“宪政”          D.拒绝与新政权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从“反满”、“反清”到“五族共和”,再到“联俄联共”、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其民族思想的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追求民族独立平等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建立工业化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

    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

    A. 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平型关人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近代以来,国人开始逐渐认识西方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夷(美国)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

    材料二  国人对宪政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到:“我们应要研究的,就是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去是英国最好。”“英国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统。”“兄第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政府的五项治权要受国民的选举权、创制权、弹劾权、和复决权制约。

    (1)材料一反映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前后国人对宪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府的设想。同时指出孙中山与康有为在政体主张上的差别。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政治认识的演变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木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一一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意见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