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28 题,单选题 2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8 题
  1.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 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然而到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十二表法》第8表第22条:“法律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这体现出罗马法

    A. 把道德法律化   B. 强调证人证言

    C. 保护平民利益   D. 重视法律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两代)”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 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吏治废弛犯罪频发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严刑酷法主观随意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统计,明代江西商帮每年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中粮食达500万石、茶叶500厅斤、夏布230万匹、售纸50万两及杉木、蓝靛均居全国之首。材料表明商帮

    A. 获得了人们的大力支持   B. 有利于整合地方商业资源

    C. 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 经营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 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 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 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 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B. 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 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D. 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 没有法制观念

    B. 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 忽视道德建设

    D. 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认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学派应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十二铜表法》规定: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人”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物”,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

    A. 父权至上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法律至上

    D.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 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田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裁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A. 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   B. 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 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   D. 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B. 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 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   D. 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 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C.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要反映了(   )

    A. 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   B. 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 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D. 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发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

    A.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B. 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 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   D. 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很多国家历史上,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中国明清时期,几个大都市的人口与城区规模却小于两宋与元代。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城市管理更严格   B. 工商业发展受阻

    C. 工商业市镇兴起   D. 人口向海外迁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火耗归公”;“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加耗”合法化的政策(   )

    A. 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   B. 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

    C. 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   D. 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图1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最初是球形的,是两个人的合体,能瞻前顾后,任意向前或向后奔跑。众神之王宙斯不能容忍,把人用霹雳劈成两半,让人以后只能用两条腿直着走路,这样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神的人数大增。这个故事(   )

    A. 体现了人的价值与作用   B. 宣言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C. 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   D. 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材料反映雅典

    A. 聚众饮酒违反城邦法律

    B. 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C. 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D. 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 题
  1.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 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 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启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璃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宋朝完善了此前的很多弊端,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眷录法。规定眷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眷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封弥。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眷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创度改革》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