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单选题 14 题,null 6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1 题
  1.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文化深受儒学影响,对“身份等级”的理念情有独钟,对“长幼尊卑”划分得十分清楚。因此,皇位更替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作用。这样,皇位传承时斗争的激烈程度略有缓解。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 儒学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统治秩序

    C. 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

    D. 清朝仍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宝顺轮是近代第一艘出现在山东沿海的轮船,所以,当山东官员于1555年8月14日发现宝顺轮及其他几艘船只后,惊慌失措,咸丰带调查后下谕称既然“与夷人毫无牵涉”,宝顺轮可以护航清粮海运的船只,“以清洋面而利清行”。这一过程说明晚清统治者

    A.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B.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

    C. 因势利导,守内虚外   D. 因循守旧,盲目排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 “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权利的失控

    B.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民主思想的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 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 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 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 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A. 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 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 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 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6年中国科学家研制的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科学家潘建伟表示,起名“墨子”是因为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光是直线传播并作科学解释,为量子通信打下一定基础。现代量子理论认为,“量子纠缠”可成为量子保密系统的基础,因单个光量子在传输信息时测量不准、不可克隆,这构成量子通信安全基石。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古典科技改变现代世界面貌

    B. 科学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C. 量子论开始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D. 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4 题
  1. 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A. 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 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 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 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 “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 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 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

    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 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 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 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 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由于康有为等人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才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第19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争论;后来这一争论由国会发展到思想文化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材料内容表明

    A. 新文化运动不是反对整个孔教

    B. 孔子的儒教遭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反对

    C. 儒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

    D. 孔教成为袁世凯政府的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A. 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 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

    C. 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 中国科技发展成了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合构成。”材料中的“新学”

    A. 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主张“绝对平均主义”

    C. 提倡“中体西用”   D. 倡导“维新变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坚持群众路线   B. 重视经济建设

    C. 强调实事求是   D. 开展武装斗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左宗棠的幕僚骆秉章则将原来的《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A. 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 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 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 傲慢自大的观念开始起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6 题
  1.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社会潮流的影响,要顺其自然。”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法,丙——道

    B. 甲——儒,乙——道,丙——墨

    C. 甲——墨,乙——法,丙——道

    D. 甲——道,乙——墨,丙——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书云中国的“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如果让你补充下一句,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四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B. 四大发明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C. 四大发明使农耕文明的中国更加封闭

    D. 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主要是说明其

    A. 认为洋务失败的主因在政府

    B. 主张继续洋务运动

    C. 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

    D. 希望实行君主立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对联最有可能出自

    A. 甲午战争时期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文革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苏轼《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语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

    A. 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 对绝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C.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 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代徐渭题画诗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近代有学者认为“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两段话表达的主题是

    A. 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 写意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 写意画有形似的不足

    D. 写意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名画《事茗图》(作者:唐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残缺名画作品提出一条修复建议,并说明修复理由。(要求:所提建议及理由不能背离原画特征,符合史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朱子语录》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西铭》

    材料二

    彼株守一隅,自画封域,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身外之有地,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西部而已。

    ——(魏源《海国图志》卷七六)

    三代以来至秦一变……汉唐以来至今而又一变……欧亚诸国之为治,亦由渐而变……孔子处于今日,必不得不一变。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变法上》)

    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康有为《请励工艺奖创新折》)

    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背景说明材料主张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2)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3)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材料二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