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2 题,其中:
单选题 50 题,非选择题 2 题
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5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50 题
  1.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中央集权意识

    B. 孝敬父母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B.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C.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D.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它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创建皇帝制度

    C. 创建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D. 统一全国和创建中央集权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A.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

    A. 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 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 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 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材料意在说明

    A. 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

    C. 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黄河沿线筑堤,恶意将灾害加诸邻国,彼此妨碍对方的安全。孟子为此感叹道:“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为邻国之壑。”这说明

    A. 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 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 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民间有祭祀灶神的习俗。郑玄注《礼记·记法》有云:“(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人们祭灶神时,往往在灶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下对祭灶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 灶神也是人,他几乎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B. 灶神更是神,他守护一家的平安

    C. 灶神是信使,他行走于天地神人之间

    D. 灶神是上天的告密者,统治者的传声筒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表明

    A. 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

    B. 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的贵族制

    C. 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

    D. 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史·列传第七十六》讲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对这里“主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天立王,以为民也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考古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帝国的刑法不下20种,“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朝末年,帝国政府在七十万刑徒中遴选数十万人为基本构成,再加上官府奴隶的子弟,组建了一支精锐大军,这数十万刑徒军的战力非凡,以至于被项羽集团视为纯正的秦军。材料反映了:

    A. 秦帝国法律残酷、暴虐,加剧了阶级矛盾

    B. 秦帝国法律细密,既管得宽又管得严

    C. 秦帝国是犯罪成本极高而立功效益极大的社会

    D. 秦法使秦国持续奋发并稳定强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关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学术界有多种讨论和争议。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他的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 嫡长子继承制的本质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由来

    C. 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合理性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廷尉公训约》记载:“吾族务要恪守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自足见重于世矣。”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B.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C. 稳定专制统治秩序

    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学者指出“许多新资料仅能补充现有的历史研究,但偶尔会有大批资料出现,足以让我们对某一时期有新的认识。”以下哪些新数据最可能让我们对某个时期的历史有“新的认识”?

    A. 河南出土的青铜器,足以改变我们对战国后期历史的认识

    B. 湖南湖北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足以改变我们对秦汉时期楚文化的认识

    C. 美国最近解密并公布的档案,足以改变我们对越战的看法

    D. 蒋介石日记的公布,足以改变我们对“抗战史”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成为法律制度规范的源头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加强中央地方的政治联系

    D. 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A. 华夏正统的意识

    B. 家国同构的理念

    C. 王权独尊的观念

    D. 国家统一的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西周时的贵族普遍有着多妻的习惯,他们的婚姻,大体避循着一个戒条,便是“同姓不婚”。贵族遵循此戒条

    A. 不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B. 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原则

    C. 是为了维持宗法次序

    D. 形成了重男轻女的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在中国古代,宗族有一套宗规,往往与儒家的道德教条相对应。宗规还警戒一些越轨行为,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将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虽然这种处置是非法的,但官府却很少干预宗族的判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宗族是基层的行政组织

    B. 社会管理借助于人伦秩序

    C. 政府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宗规族律凌驾于法律之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两年后又诏:“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这反映出宋朝

    A. 司法制度逐渐严苛

    B. 土地关系流转加快

    C. 理学思想深入人心

    D. 宗法平民化的倾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

    A. 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 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 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 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 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B. 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 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纸张   D. 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

    A. 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B. 强化了宗法体制

    C. 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D. 巩固了西周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某项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 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

    A. 重视血缘   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 家国一体观念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臣(丞相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求药的方士)……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伏弩射杀)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也。”

    《诏定古文尚书序》

    “及秦始皇兼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汉书·儒林传》

    “秦(秦始皇)燔五书,坑杀儒士,五经之家所共闻也”

    《论衡·谢短记》

    A. 儒家学说已成为经典

    B. 坑儒事件发生于咸阳

    C. 秦政府实行焚书一事

    D. 汉朝承袭了秦代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 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 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 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觚(gū,如图),是一种青铜饮酒器。考古发掘表明,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上述考古发现提示出商代

    A. 青铜技术世界领先

    B. 统治中心不断变化

    C. 中原文明有所扩展

    D. 社会礼仪等级森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读下面《秦朝疆域图》,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

    B. 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

    C. 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

    D. 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了自己本身的一套理论化和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君尊臣卑原则就会减弱。……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之间进行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不难看出,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4年,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不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

    ——资中筠《士人风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材料二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代表作

    基本主张

    李贽

    (1527~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

    (1313~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当时东西方思想产生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