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的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轼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若为滂,母许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B.虽禁军且我尽力               为大王此计者

C.使官吏分堵守,卒全其城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神宗尤爱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孰能讥之乎

3.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B.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C.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其母程氏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如果苏轼能做范滂那样的人,她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苏轼路过金陵,劝王安石就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的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的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