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欺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流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欺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themto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anadultyou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asafe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1.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欺凌者变本加厉。

B.材料二认为,校园欺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欺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欺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欺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2.我们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