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科普阅读: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死亡等于未来再见?

人体冷冻,让死亡从永别变成了未来再见。2017年,在山东济南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零下196度的极低温人体冷冻开始实施,这是中国本土第一例。目前谁也不能保证志愿者一定能够复活,但人体冷冻技术给家人一个期待的同时,也为低温科学推进迈出了重要一步。等到未来疾病可以治愈时,或许还能复活。

手术时间点很关键,在病人临床死亡4-6分钟内介入,此时大脑细胞还没有大量消亡,基本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有,第一时间需要通过外力维持机体生理功能,这是后续手术的基础。医生立刻对志愿者实施了气管插管,启动心肺复苏器来按压心脏,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来保证供氧,并迅速向她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同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入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来保证全身血液的循环,保证细胞和组织不因缺氧造成损伤。此次人体冷冻至关重要的是防冻剂灌流置换血液手术,即通过动脉插管,外部用体外循环机支持血液流动,从而用冷冻保护剂将人体内血液置换出来。

首先是降温。通过微创双通路循环,把血液引流出来,通过外部的泵支持血液流动。当体温降至18度时,血液置换和多梯度的冷冻保护剂灌注开始进行。人体内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水分,水在低温下一旦结成冰晶,会刺破细胞膜,造成人体损伤。随着抽出体外的血液由深红变浅红以至越来越淡,提示志愿者体内的防冻剂变得越来越浓稠,它会逐渐变成固体但不会结冰,这台程序降温床也是使用液氮蒸汽进行降温,此次降温过程共用了3000升左右液氮,并配有二十多个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和反馈每个角落的温度变化,通过电脑控制实现精准降温。

医生坦言,对于人体冷冻后的复活,首先要解决疾病的治愈问题,其次复温技术也远不成熟,比降温更麻烦,同样面临冰晶刺破组织的损害问题。关于人体冷冻面临的法律风险,医生在病人被宣布呼吸心跳停止后才介入手术,并通过遗体捐赠的方式规避了法律风险。但是,如果未来人体真的能够复苏,其面对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仍是难题。目前相关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关于人复活后的身份认定以及伦理问题的争议将一直持续。也许人体冷冻再复活无关长生不老抑或死而复生,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它就像通过吃药或者手术延长生命一样,更多是“低温医学的一个终极梦想”。

(1)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中_________的血流速度最快,所以最好从该类型的血管注入防冻剂置换血液。

(2)如果通过颈动脉(给脑部供血的血管)插管注入防冻剂置换血液的话,请你写出防冻剂进入体内的路径。颈动脉——脑部毛细血管网——上腔静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

(3)你对人体冷冻技术的态度如何,请表达你的观点。___

九年级生物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