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滚滚长江、滔滔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和黄河相同的地理特征是(    )

A. 都流经亚热带湿润地区   B. 都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C. 冬季都不结冰   D. 都注入东海

2.关于长江、黄河流域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的是(    )

A. 长江上游陡坡垦殖   B. 黄河下游发展水电

C. 长江中游洞庭湖围湖造田   D. 黄河中游地区植树种草

【答案】

3.B

4.D

【解析】试题分析:

5.长江上游与黄河中上游都流淌在高山峡谷之中,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条河流都自西向东流经我国的三个阶梯;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结冰,不会流经亚热带湿润地区,最终注入渤海;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因此冬季时不结冰,最终注入东海,故本题选B。

6.长江上游陡坡垦殖,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应该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减轻水土流失;长江中游洞庭湖围湖造田容易导致湖泊的调蓄功能下降,使得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黄河下游水流缓慢,不适合发电,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和湖泊。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0

下图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7.AB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景观属于该线以北的是(    )

A. 漫山遍野荔枝林   B. 甘蔗扯起青纱帐

C. 椰林婆娑菠萝香   D. 旱地麦浪大豆香

8.图中所示区域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确定③、④两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地势因素   C. 季风因素   D. 气候因素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说明了北京是全国的(    )

A. 政治中心   B. 教育、科研中心   C. 经济中心   D. 文化中心

11.下列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符合图中②地区的是(    )

A.    B.    C.    D.

【答案】

12.D

13.D

14.D

15.A

16.D

【解析】

17.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盛产温带水果,比如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地方特产也很丰富,著名的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盛产亚热带和热带经济作物,如:荔枝、甘蔗、菠萝、椰子等,故本题选D。

18. 根据分析我国淡水渔业最大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国淡水湖泊最多的地方,根据图示,④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9.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受气候的影响,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故本题选D。

20.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教育中心、科研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也做出了长远规划,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说明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本题选A。

21.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据图可知:②地区为我国的青藏地区,这里地势高峻,成为世界的第三极,气候高寒,降水少。据选项可知:选项D符合图中②地区,故本题选D。

【题型】选择题组
【结束】
11

读下面甲、乙两地景观图,完成以下问题。

22.形成甲地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 修筑梯田   B. 水土流失   C. 开采煤矿   D. 取土烧砖

23.针对甲地的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③杜绝放牧,禁止发展畜牧业   ④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4.形成乙地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 黄河下游水土流失严重   B. 河流携带甲地泥沙在此沉积

C. 黄河上游大量引水灌溉   D. 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

【答案】

25.B

26.C

27.B

【解析】试题分析:

28.形成甲地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29.针对甲地的地表现状,应采取的治理措施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物措施主要有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措施主要有整修梯田、修筑挡土坝等工程。

30.形成乙地景观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流经甲地区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包括晋、陕、甘和宁等省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呈现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水土流失严重:(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降水、植被、坡度;土质疏松、植被缺乏、降雨集中且多暴雨;(2)人为原因:①毁林毁草,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危害:①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季;②使地表沟壑纵横,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带来巨大困难。

【题型】选择题
【结束】
12

[2017·青岛]漫画“手下留情”,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 禁止采伐森林,杜绝使用木材

C. 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

D. 退耕还草,加快国土绿化

八年级地理选择题组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