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2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懦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 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 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 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荀子认为,自然界出现的诸如“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而“人妖(妖)”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则“可畏也,而不可怪也”。荀子在此表达出

    A. 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情

    B. 对自然异象的高度重视

    C. 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

    D. 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A. 为政以德

    B. 严刑峻法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杜甫的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尧舜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春秋战国时期与杜甫这一向往相近的思想学派是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这一思想是

    A. 阴阳五行家学术

    B. “天人合一”理论

    C. 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

    D. “天人感应”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时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D. 汉宣帝时各学派间的融合交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

    A. 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B. 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

    C. 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

    D. 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解释“王”这个字的写法:王这个字,三横中间一线,就是通天地之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万物人民,这一竖把三者接通起来就是王了。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李贽

    D. 王夫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侣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 具有否定传统懦学的倾向

    B. 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C. 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 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A. 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C. 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 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 仅指儒家伦理

    C.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 源于人的内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却)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却)了一事道理。”由材料可以推知朱熹认为

    A. 天理高于人欲

    B. 天理存于心中

    C. 格物可以明理

    D. 格物殊途同归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可见,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是否

    A. 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

    B. 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 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

    D. 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 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 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 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为古希腊思想家认识世界的历程(摘选)

    时间

    思想家

    观点

    约公元前9世纪

    荷马

    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公元前6世纪

    阿那克西曼德

    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

    公元前5世纪中叶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纪后期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3世纪初

    芝诺

    自然界、人及人类社会都产生于最高的理性

    这一历程表明,古希腊思想家

    A. 认识世界的视角从神到人

    B. 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C. 逐渐忽视信仰和放纵私欲

    D. 历来重视探索人的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希腊宗教神话中,“神是人的完美典型,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人的智慧和美质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古希腊人强调神像塑造最好以人体的本来面目——裸体来表现,神像不过是人像的最佳体现,并不神奇古怪,高不可攀。”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宗教

    A. 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想诉求

    B. “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C. 推动自然哲学思想的出现

    D. 片面强调以神为本的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B. 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诚信的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和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即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因子。

    ——李嘉莉等《西方的诚信观念》

    材料二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主忠信”,孟子说“诚者人之道也。”……东汉儒家经学汇编而成的《白虎通义》提出:“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西方的诚信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与中国人道主义责任为主的伦理式诚信不同。道义的责任,不能靠法律约束,故靠自我的道德自律。当然也会存在道德声誉的压力,由此形成“礼治”传统;而契约责任靠的是法律约束,发生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就要上法庭,由此产生了司法独立的雏形。

    ——刘文武《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诚信精神的来源。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西诚信观对各自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就此谈谈你对诚信观念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较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讷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东汉来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恩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