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属于“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思想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D.为政以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时期的帛书,如图是其中的《黄帝书》(局部)。它可以说明

    A.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B.当时的书体主要是楷书 

    C.丝织品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D.儒学成为正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先秦儒学“仁政”的继承  ②具有迷信的思想色彩  ③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帝的暴政  ④比较客观科学地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广东第一大儒陈白沙说“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据此分析,陈白沙的学习方法是

    A.独尊儒术  B.格物致知  C.温故知新     D.反省内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认为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市民阶层日渐壮大   

    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趋势

    C.造纸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平民文化发展    

    D.中外文明的交流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吸收与创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初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有益于社会。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他的这种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最为接近

    A.李贽   B.朱熹   C.王夫之   D.顾炎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朝画家倪瓒善画竹,他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以他为代表的一类画家强调绘画应该以意入画、以文入画、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下列画作符合其绘画理念的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斯多亚学派认为:“在世界和宇宙理想面前,一切民族、国家和个人都是平等的;理性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基础”,还提出了人人皆兄弟和世界公民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一起,构成了西方早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据此判断斯多亚学派思想的主要内涵是

    A.神是万物的尺度       B.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C.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D.上帝是永恒的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下列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追求现世生活的享受    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C.认为美德来源于知识    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因这种回归而产生的影响有

    ①解放了人们思想②宗教仪式被简化③罗马教廷的权威受到质疑④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弘扬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伏尔泰、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A.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    B.加快东西方文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护人权    D.用儒学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美国盖洛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民调,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受访者达44%以上,达尔文故乡的英国相信“物种的进化非由神定”的人也不到4成。这说明

    A.进化论不具有科学性           B.欧美国家不相信进化论

    C.目前对进化论的认识还有争议      D.神创论重新成为主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

    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

    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世界首创

    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抗日战争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适应了时代潮流的精神,集中体现在

    A.提出要推翻清朝统治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的主要成果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人对“文革”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①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下列对材料所述艺术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美国      

    B.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还处于“默片”时代   

    D.材料所反映的艺术现象与电视同年代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黑色幽默派是20世纪中后期美国兴起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下列作品与黑色幽默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的学术追求”的主要含义,并简述其背景。(2分)

    材料二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清)张树声《遗折》(1884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并概括作者对材料一中的“新的学术追求”看法。(2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1916年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材料三中的“新时期”指的是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5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4分)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2分)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3分)

    材料二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根据材料二、三,评价王安石的免役法。(5分)

    材料四  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犹出于所学,章子厚(惇)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

    ——(南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一

    材料五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注:王安石)。

    —— 梁启超《王安石传》

    (3)材料四、五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梁启超为何这样评价王安石变法?(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0分)

    材料一  1861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到:“农奴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上述材料均出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种措施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1分)

    材料一 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来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他们首先致力于金融机构、商品交易所、航运公司,铁路和电报线路的建设。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行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政府扶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并据此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分)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3分)

    材料三  他们(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为自己去掠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