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非选择题 1 题,选择题 25 题,连线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这篇甲骨文约出自公元前1200年,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00-1189年)豳组卜辞。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他们是殷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这表示在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了。

    在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这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致。24节气是相间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太初历首次确定以中气所在决定月的名称,如雨水所在月为一月,春分所在月为二月……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等等。而无中气的月无名称,只能称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这一原则称无中气置闰。它合理地调整了年和月的关系,使季节与月份大体稳定,从太初历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开始计算,它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

    而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

    2016年11月30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节气”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因素。

    (3)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说明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时期,周王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

    A. 受封主体发生转换   B. 宗法关系扩大

    C. 诸侯出现兼并形势   D. 周王势力衰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 促进经济恢复   B. 增加封建国家税收

    C. 打击土地兼并   D. 确保制度的延续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两汉时的统治者开始旌表守节孀妇,如汉宣帝给颖川一带的“贞妇顺女”奖励布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此可知

    A. 政府与民众认识存在割裂   B. 礼教在民间遭到破坏

    C. 儒家文化认同尚未完全建立   D. 政令在民间未被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元时期,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性优势,官用瓷器也为民窑所出。这表明

    A. 官窑产品市场化加快   B. 民窑制瓷业利润逐年增长

    C.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这表明

    A. 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   B. 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C. 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帝国的缔造者原为农民,似乎对士人阶层怀有本能的不信任,于是促使他严密控制官府与行政机构。”“严密控制”主要体现在

    A. 废除了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   B. 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C. 六部分理政务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D. 设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意指高低),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 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B. 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C. 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D. 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光绪年间刊印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第一部专门介绍西方外交礼仪的国际法著作《星轺指掌》,为早期驻外使臣提供了较好的教科书。清政府外交家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出使过程中都随时查阅。中国外交官职衔称谓,包括公使、参赞、总领事、正副领事,以及国书、护照等外交专用名词,或出自《星招指掌》,或由此书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这反映了晚清中国外交

    A. 受制于外国传教士   B. 缺乏独立自主权力

    C. 拘泥于西方的礼仪   D. 逐步走向了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这一图景对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影响是

    A. 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B. 资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 革命进程从沿海向内地推进   D. 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晚清部分人士认为美国、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制是“权偏于下”,“政柄在贫贱愚民”之手其结果必然是政治上的混乱和分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犹有中国三代之遗意”,但又不能照搬,以其“君权过轻”;他们设想的君主制度下议会的作用和意义被大大地缩小,只能作为辅佐弥补君权制的不足,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群体属于

    A. 洋务派   B. 早期维新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第一年,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为430万对127万,到第二年开始时,这一比例变为370万比195万,1948年7月,即解放战争第三年,双方兵力之比变为365万比280万,人民解放军仍处数量上的劣势。直到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才第一次在历史上居数量上的优势。而到这时,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已确定无疑了。这表明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步骤是

    A.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取得政治优势   B. 战略反攻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C. 土地改革调动农村青年参军积极性   D. 辽沈战役全歼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49年11月,世界工人理事会亚洲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号召亚洲国家的工人阶级公开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主张“在已经存在人民解放军的国家要为巩固这些部队而奋斗,而在没有建立这些军队的国家应当为建立这样的军队而奋斗”。这说明当时

    A. 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熟

    B. 中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中国外交存在意识形态的痕迹

    D. 中国倡导“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为1952~1957年《各产业社会劳动人数统计表》

    表2各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上表印证了当时

    A.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C.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 城乡分离的格局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是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一次错误选择,而民众积极性在短时间内被迅速调动,全民参与运动的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与运动中的宣传教育、组织建设、情感调动、典型示范有重要关系,这反映了当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 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高

    B. 照搬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组织生产

    C.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巩固

    D. 人民公社化运动便于经济建设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2005年某经济学家撰文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一直坚持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经济。他们总把资本主义国家称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而尽力避免直接使用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名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完全是出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目的,用市场、平等、自由交换关系掩盖占有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 受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启蒙   B. 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   D. 彻底否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所有的雅典国家机关中,占比较特殊地位的十将军职务,尽管可选任连任,但也要在每年经受十次公民大会的信任投票。如果这种投票反对其中任何一个官吏,他便应在陪审法庭中受审,如有罪,则决定他的刑罚或罚金。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B. 雅典民主重视对权力的监督

    C. 十将军存在严重的腐败行为   D. 陪审法庭的权力大于十将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指出:罗马人是实事求是的建设者。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A. 是建设强大国家的唯一途径   B. 比希腊民主制度更具生命力

    C. 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国家生活   D. 是罗马帝国社会生活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A. 世界格局缓慢发生改变   B. 欧洲开始成为世界中心

    C. 欧洲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完全征服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不但把圣母变成了人间妇女,把天使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此现象说明

    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 画家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广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国家政府日常运作”的思想逐渐消失了,议会”承担起了支付政府日常经费的责任”。这一变化有助于

    A. 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B. 确保王室巨额消费支出

    C. 强化国王对议会的依赖   D. 加强议会对政府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结合苏联实际探索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

    A. 重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   B. 建立集体农庄促进农业生产增长

    C. 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D. 以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国民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作者意在说明

    A. 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联合基础

    B. 法国主导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 法国借欧洲联合提高大国地位

    D. 法国催生了欧洲新联盟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在过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C.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D. 世界贸易组织发挥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约翰在国会作证时曾说过,“中东地区的恐怖组织和个人早已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一高效、低廉、易于隐藏的新兴工具进行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筹集资金、招募恐怖分子及技术人员。”这一情况反映出

    A.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存在着利与弊

    B. 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都与现代科技有关

    C. 现代科学技术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新根源

    D. 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度重视反对恐怖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伯伦知理和波伦哈克的国家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一一摘编自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通商之后的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出现了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虽然正统观念中商为“四民之末”,素有“轻商”的传统。但是这时期来上海的人民,由于商业机会的增多和有利可图,无论士庶农工,皆群趋而从商,四民皆向商业性行业流动,导致商业兴盛。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办的各种商号店铺大量出现,此地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靠商业为生的。由于社会流动造成的个人独立交往取代亲缘关系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轴,使原有的“诚信”等人际交往准则的道德约束丧失了效力,同时在伦理传统中又缺乏作为独立社会人的个人伦理,因此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没有道德约束,不择手段以谋私利的欺诈奸伪之风盛行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上海居民中,还出现了无论贫富皆争趋奢华,生活靡费的风尚。

    材料二 开放之后的日本长崎,在世袭等级身份制度的制约之下,日本士农工商四民的正统身份观念是有制度保证的,特别是食俸的武士与庶民之间的界限很分明,不能随意流动人们因此也形成了对本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商业化的发展及西方文明的接触,在长崎并没有发生如上海那样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这里的变化最初是在武士、商人和手工业者各职业内部发生的。其职业的变化是先从各职业的内部开始,由职业的分化而后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化,如武士身分发生职业分化,出现了军人、科学者包括医生、外语专门家等新职业。

    长崎作为以商业著称、商人云集之地,虽然也有些如“长于交际巧于辞令”等商业性的交往习惯,但由于商人均为世家,一般都保持着基本的商业道德,并未因商业的发展而出现明显的道德衰坏。这一时期的长崎,没有出现这种全民奢华的风气。虽然由于商业的发达,这里居民的生活消费比其他地方显得奢侈一些,但到这一时期,民间却出现了抑制奢侈消费,提倡节俭生活的风气。

    ——以上材料均据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一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的上海和长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荣渠先生曾经在《现代化新论》中提出过“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在同一生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同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有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但是由于每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力、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多模式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