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七年级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天下英雄入伍,其中以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君主集权的极度膨胀,

    C. 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事件或现象有(  )

    ①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②德国:纳粹政权掀起反犹狂潮  ③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④美国: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著名城市有伦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巴黎、马赛等。西欧城市兴起最重要的意义是

    A. 彻底瓦解西欧封建制度

    B. 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 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以下为《大唐盛世》历史剧的若干场景,其中需要修改的是 (  )

    A. 农民使用曲辕犁耕种土地   B. 李白在酒馆的墙壁上题诗

    C. 玄宗接见各国来访使节   D. 僧人阅读活字印刷的佛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考古学家在商朝的多处遗址中,发现青铜器铸造作坊中有较细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司(后)母戊鼎是典型代表。据材料推断,商朝能够铸造出司(后)母戊鼎的条件有

    ①分工细致

    ②技艺精湛

    ③原料丰富

    ④规模宏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位社会学家曾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②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③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④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可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下列措施属于后者实施的是:

    ①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统一的文字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废分封,行郡县”

    ④颁布“推恩令”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参观博物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图是某同学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

    A. 已掌握磨制技术

    B. 能够制造瓷器

    C. 从事渔猎活动

    D. 会使用牛耕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主张包括

    ①“兼爱”“非攻”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不学礼,无以立”

    ④“有教无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图所示为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商鞅方升。其左壁铭文可证明它为秦国商鞅变法时颁发的标准量器,其底部又加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此可以判断

    A. 商鞅在秦始皇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B. 商鞅方升是用于丈量长度的工具

    C. 方升所铸铭文的字体应当是楷体

    D. 秦始皇以秦国的标准统一度量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按其所处的年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③①④②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C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 齐、唐

    B. 梁、北魏

    C. 吴、隋

    D. 陈、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 推动经济发展 B. 促进民族交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实现南北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如下叙述材料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 金﹣北宋﹣南宋

    B. 金﹣南宋﹣北宋

    C. 辽﹣北宋﹣南宋

    D. 辽﹣南宋﹣北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第一手材料一般是事件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述。如果我们要研究宋代经济发展,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第一手材料使用的是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疆域图中,反映元朝统一全国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该诗所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 鉴真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793年乾隆给马戛尔尼敕谕:“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这印证了清朝政府

    A. 鼓励中国农产品出口

    B. 严厉打击鸦片走私

    C.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D. 全力抵抗倭寇进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如下图一组数据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某一主题。这一主题是(  )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 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C. 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D.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雅典,可能遇到的场景是( )

    A. 观看楔形文字铭刻的法典   B. 国王任命陪审法庭官员

    C. 妇女参与公民大会的表决   D. 公民大会决策重大事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历史学习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下列选项“原因﹣结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克伦威尔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废除黑人奴隶制﹣﹣美国独立战争

    C. 处死路易十六﹣﹣法国大革命

    D. 英国殖民压迫﹣﹣印度民族大起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

    D. 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列历史事件可以用来说明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如图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导致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项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石油

    2

    3

    2

    1

    2

    1

    5

    5

    5

    4

    3

    2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苏联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

    D. 苏联积极对外扩张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年代尺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两次世界大战

    B. 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C.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 多极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观察下表,对 1958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理解正确的是(  )

    共同体各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58 年)

    国别

    共同体六国

    英国

    美国

    西德

    法国

    意大利

    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

    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

    总额中的比重(%)

    8.5

    5.0

    2.4

    3.0

    2.8

    8.2

    16.5

    经济增长率(%)

    7.8

    4.8

    5.5

    2.7

    3.2

    A. 英国是共同体六国中的重要成员

    B. 共同体六国的出口总和超过美国

    C. 英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下滑趋势

    D. 欧洲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国别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2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

    鉴真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2)材料二表明唐朝对外实行的政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材料三:明朝(1368——1644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情况,可说明这一点。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归途中,苏门答腊的一支海盗船队企图拦截,结果全军覆没。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中国人还去过印度洋上30多个港口,每到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皇帝的宗主权。而这一切发生时,葡萄牙人只是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直到1455年,他们才到达佛得角。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在横线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横线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横线内划〇。

    ①明朝,中国的航海活动主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

    ②郑和航海是在15世纪初。

    ③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佛得角。

    ④郑和是由明成祖派遣进行的远航。

    ⑤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时,葡萄牙人才刚刚开始摸索远航。

    材料四: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相比于隋唐时期的异同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时期

    存续时间

    民族

    时代特征

    公元前221——220(440年)

    汉族、匈奴、西域各族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与初步发展

    西晋时期

    266——316(50年)

    汉族、鲜卑、氐、羯、羌等

    短暂统一

    三国、东晋南北朝时期

    220——280、317——589(332年)

    汉族、鲜卑、氐、羯、羌等

    589——907(368年)

    汉族、突厥、吐蕃、回纥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开放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蒙古时期

    907——1271(364年)

    汉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等

    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元明清时期

    1279——1912(631年)

    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1)结合所学,将表中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的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冲破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

    材料三:

    地区

    史实

    新疆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

    唐朝:与吐蕃赞普结亲。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清朝:册封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3)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三,任选一个地区,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对该地区实施的政策与作用。

    材料四 

    (4)有学者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点时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你同意此观点吗?请你综合上述四则材料,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材料一: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名.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起止时间

    1640年

    1789年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结果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

    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共和制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共和制

    (1)请将上面表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

    (2)结合史实分析为什么华盛顿和林肯被美国人民尊敬与纪念?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图片对日本的影响。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拿来先进才智……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的措施,并指出日本崛起的消极影响。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列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美国经济“霸权的崛起”的重要事件。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家兴衰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理论诞生)

    《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连续爆发了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8年2月21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此时正好赶上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油墨未干的书籍立即分发到各国的同盟盟员手里,成为工人的思想武器。《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是无产者,而无产者要实现这个使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1)依据材料一,说明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苏联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材料二 

    (2)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上述图片。

    材料三  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苏联模式,曾经有效地调动了人力、物力,使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但由于它并没有把自己“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墓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事实当作总的依据,因此在经济政治体制和发展战略等方面,有许多缺陷和弊端,特别是在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情况下,仍然思想僵化,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它导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就不断地滑坡,使戈尔巴乔夫得以在“改革与新思维”的名义下改旗易帜,背离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跟西方资本主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搞“一体化”,把苏联一步一步地推向剧变解体。

    ——徐崇温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作者对苏联模式的看法。

    (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4)下面年代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相关,其中与1949年对应的方框内应该填写.

    (5)从以下表格中任选一个主题,运用上面年代尺中的相关事件,说明该事件与主题的关系。

    主题

    事件

    说明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