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明清时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盛行永佃制,地主占有“田底”,向佃农收租;佣农占有“田面”,可永久使用土地。“田面”可继承也可出租或出售。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

    A. 农民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主体

    B. 部分农村的人身依附松弛

    C. 土地产权交易在南方比较繁多

    D. 乡间剥削关系受严重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时非常推崇顾炎武,认为顾是清代学术的第一人。同时期的谭嗣同认真地研究王夫之的著作,称“惟船山先生为纯是兴民权之微旨,次则黄梨洲之《明夷侍访录》亦具此义,顾亭林之学殆死足观。”相比之下,谭嗣同更强调

    A. 继承发展清初学者的朴素民主思想

    B. 以实学来取代空谈变革的不良风气

    C. 积极寻找可以真正实现共和的方法

    D. 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上的儒家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辛多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土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

    A. 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

    B. 呼呼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C. 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 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44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向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国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向题”。这反映出此时的中美两国社会

    A. 将报纸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

    B. 在素质教育方而的差异很大

    C. 都注重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

    D. 受战争的创伤程度并不相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部分城市人口数的调查统计,据其可判析,此时1949-1957年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年末非农业人口数变动情况(不包括市辖县。单位:万人)

    A. 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 工商业调整导致人口迁移

    C. 计划经济调整了工业布局

    D. 重工业发展改变经济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提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到了6世纪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里论及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关系,他说:“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这说明此时

    A. 万民法确立了与自然法相似的法律地位

    B. 西塞罗的法律见解在东罗马时期被推翻

    C. 市民法在罗马法发展史上始终居于核心

    D. 自然法的适用范围大于市民法和万民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蒙思想家指出:“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延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由此可知

    A.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源自启蒙运动

    B. 推翻君主的革命都属于民族革命

    C. 专制政治与近代民族国家不相容

    D. 暴力是形成民族国家的必经之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8年9月,三个普通的英国人罗斯利、金柏和兰塞姆倡议并发起成立了“联邦协会”(FederalUnion)。他们认为,国际联盟无法在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即使达成也无力执行,因此英国需要一个欧洲大陆的联邦并在其中居重要地位。他们的这一行动

    A. 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 目的是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

    C. 代表英国政府的负责态度

    D. 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应急反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人迈克尔・赫德森曾经指出:“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美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从二战后的史实来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把苏联排挤出中国

    B. 肯尼迪迫使赫鲁晓夫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C.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D. 美国加强区域合作并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 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

    B. 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 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 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现在日本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丧乱帖(局部),被评论为“字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这幅作品反映出

    A. 汉代书法篆刻艺术的交融

    B. 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

    C. 唐代恢弘大气的盛世气度

    D. 宋代纤细精巧的艺术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评价:“其句……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杂剧

    A. 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

    B. 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

    C.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 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越

    材料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是在盟军总司令部的占领、统制下进行的。1945年10月,麦克阿瑟对日本内阁发出指令,实行教育的自由民主化。1946年,美国派出斯托达德为首的使节团考查日本教育,并最终出具了调查报告书。报告书建议,废除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改为颁布《教育基本法》,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改战前的复线教育体制为6・3学制,促进日本学生留学美国,加强日美在教育文化上的交流。这些建议,之后都得到了实施。除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美国积极开展了对日本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选择人ロ20万以上的城市开办“民间情报教育局图书馆”,推进“人员交流”,每年挑选日本文化人士赴美进行国际访问。在诸多的教育变革措施中,美国尤其重视对日本历史教育的变革,建议日本大力发展考古学,希望以科学史观来取代之前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

    ——摘自勾宇威《论占领期美国对日本的教育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导的日本教育变革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越南抗法战争后期,法国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这一企图,在中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以武元甲为总指挥,集结四万余人南北合围奠边府。战役从1954年3月打到5月,法军死亡1.6万余人,法方飞机被击落62架,将军被俘,战役以越方胜利告终。此战被称为越南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武元甲指出:“这一伟大胜利带来了越南北方的解放,为日内瓦会议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尊重越南及其邻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融上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奠边府战役后,日内瓦会议确立了越南、老挝、東埔寨不受干涉的原则,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虽然这一战役是反殖民主义的独立战争,但在美国看来却并不那么简单,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担心“自由世界”遭到波及。

    ——摘自刘俊涛《1954年奠边府战役的国际影响分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奠边府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奠边府战役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仁宗庆历三年,文彦博以枢密直学士的身分改知盖州(今成都)。蜀地夷夏共处,地狭人众,当时俗语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平”。文彦博到任后,训练本路兵丁,强化对吐蕃的威慑力;蜀中河流众多,騎兵难以发挥机动能力,他上书朝廷,请求将骑兵全部换成步兵,朝廷商量之后,准许更換三分之一。当时成都商人因积粮食,倒腾米价,百苦不堪言,文彦博“因就诸城门相近院凡十八处,减价平卖,不限其数…翌日米价遂降”。蜀中的大商贾联合发行的交子,获得官府认可,但因为川靠近陕西军事前沿,朝廷命四川供給前线驻军军饷,军士们用交子换走了大量铁钱,交子陷入危机。文彦博上奏朝廷“请诸州供钱拔充交子务”,使得交子有了充足的本金保证。文彦博治蜀多年,荐举了大量人才,“成都人称近时治蜀之著者,莫如田元均、文潞公”,文潞公即文度博也。

    ——摘编自《文彦博的基层执政》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文彦博治蜀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文彦博治蜀成就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对材料中卢梭和马克思的平等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论题符合题干要求,史实充实,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